“以前家里基本沒有什么經濟收入,能吃上一頓飽飯就很滿足了。”海南雷鳴鎮昌源村委會雷打嶺村村民符傳富說。符傳富在2014年被評定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定安縣委黨史研究室和村鎮兩級的*扶貧幫助下,一口氣養了200余箱蜜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6年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
據昌源村黨支部書記王開光介紹,昌源村委會是雷鳴鎮的一個較為偏遠的村莊,共有7個自然村,全村441戶1471人,多年來,當地因為交通不便,沒有支柱產業,村民多以外出務工為生,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9戶。今年44歲的符傳富,4年前被確定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小時候家里人口多,‘飽一頓饑一餐’的日子常有。”符傳富一家共有兄弟姐妹8人,在他12歲的時候,父親因為長期作息飲食不規律導致胃出血,當時交通不便,沒有及時送醫,竟就此撒手人寰。而他的母親也因為不堪家庭重負,在不久后離家改嫁。作為家里的長子,小小年紀的符傳富,便挑起了家庭重擔,早早輟學,靠著四處打零工供養家里的弟弟妹妹。憶起那段艱苦的歲月,他的臉上依舊難掩苦澀。
幾十年來,符傳富當過炮廠工人,自學做過木工,也當過建筑工人,一家人的生活都是靠著他打零工來維持。盡管后來,8個兄弟姐妹都開枝散葉,有了各自的家庭,他肩上的擔子輕了不少,但是因為沒有技術,收入微薄,符傳富一家的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
2014年,符傳富被評為貧困戶,在定安縣政府各種政策的扶持下,他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一家人終于從低矮的瓦房里搬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房子。但是他覺得,不能光等著政府扶持,自己也要主動去想辦法脫貧,過上好日子。
為了讓扶貧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定安將脫貧致富電視夜校開到村民家門口,讓貧困戶同村“兩委”干部和幫扶責任人一同收看電視夜校。符傳富主動養蜂脫貧的念頭,便是從看完電視夜校后萌生的。
經過認真分析,符傳富認為雷鳴鎮是砂質土壤,光靠著種植農作物很難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昌源村委會又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綠植豐富、野花繁多,完全具備養蜂的良好條件。
“我想靠自己的雙手來實現幸福生活。”貧窮沒有吞噬符傳富的斗志,反而讓他渾身充滿了勁兒。主意打定之后,符傳富先開始小范圍的養蜂,從幾箱開始養,慢慢積累養蜂經驗。剛開始的時候,符傳富在資金上、養蜂技術上都遇到困難,好在政府給予了他一定的經濟支持,家里的親戚也向他伸出了援手,*批蜜蜂就這樣養起來了。
實踐證明,養蜂確實是不錯的選擇,很快,符傳富的*批蜂蜜收割并銷售出去,雖然獲利不多,但他也*次嘗到了養蜂的甜頭。在對養蜂有了一定了解和認知之后,符傳富決定擴大規模,他專門到海口永興鎮請教經驗豐富的養蜂人,回來后,還特地請來技術員,學習養蜂技術。很快,符傳富的養蜂規模從十幾箱擴大到如今的兩百多箱。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遠的不說,就今年5月份,我們家就收割了500多斤蜂蜜。”說到豐收,符傳富的臉上溢滿興奮,這也更加堅定了他發展養蜂脫貧致富的信心。
“養蜂可比務農輕松多了,收益也明顯。”養蜂,再加上種植檳榔、養豬、養雞鴨鵝等,符傳富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讓小日子*天好起來,在2016年,他終于摘下貧困戶的帽子,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而符傳富的志向不僅在于自己脫貧致富,他還想給鄉親們傳授養蜂經驗,帶動全村村民一起,逐步向著共同富裕的生活愿景邁進。
“扶貧先扶志,扶出脫貧的意志,扶出致富的志氣,符傳富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希望他的脫貧致富經歷,能夠激勵貧困戶,一起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定安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岑運雄表示,“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從‘等靠要’到‘內生動力’,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之外,作為幫扶單位,我們更要激發貧困戶內心深處的脫貧動力,增強貧困戶自主脫貧的信心和勇氣,促使他們自力更生,為改變現狀而努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