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中國古代*早的面食在戰國時期有記載,出現了“餅”字。而且*初的面食并不像現在的面食一樣有韌性,柔軟。戰國秦漢時的面食,因為沒有酵母發酵,口感特別硬,沒有辦法咀嚼,一般都是泡湯吃或者貼在鍋沿一起燒煮。現在西安有名的泡饃和北京的特色小吃鹵煮就是由此而來。
雖然當時的面食又干又硬,但是因為干硬反而便于保存,許多人便把當時的干硬面食作為出門的干糧隨身攜帶。而且叫法也簡單,放湯里煮的餅稱為湯餅,炭火烤熟的餅稱為烤餅,蒸熟的餅就稱為蒸餅。后來胡人南下后賣的餅稱為胡餅,胡餅上撒了芝麻,就是現在的芝麻燒餅。
*早的面條并不是條狀的,而是把面團搟成圓餅的樣子,放到湯里煮。到了晉朝的時候,出現了一手托舉面團,一手用刀把面削到湯里煮熟。其實這和現代的刀削面差不多。等到人們不滿足于刀削面的時候,唐代出現了案板上切面團成面條。然后到宋代,面條的花樣越來越多,元代就出現了掛面。
宋代的時候,包子是十分受歡迎的。花樣繁多,從*開始的葷素兩餡演化為多種口味,皇帝賞賜臣子也會仿照成包子的樣子,內里包金銀珠寶。當時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包子鋪,可謂是包子的鼎盛時代。
水餃在唐代就已經廣為人知,傳到了西域,現代考古曾經在新疆發掘出唐代的水餃可以為證。
古人在面食上的執著延續至今,面食的吃法花樣不停地改良更新,我們才有今天的口福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