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塘邊白鷺飛,龍湫山下鯽魚肥。”中國人對鯽魚的熱愛古已有之,這種常見的淡水養殖魚因其適應性強、肉質細嫩鮮美,而備受養殖戶和消費者的歡迎。
為了讓中國人吃上、養上更好的鯽魚,中國科學院的一支科研團隊在鯽魚品種培育領域深耕了數十年。農業農村部*近公告的19個2018年全國水產新品種中,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團隊培育出的高產異育銀鯽新品種“中科5號”正式推出。
一條令人感興趣的魚
雖然在很多老百姓眼中,銀鯽只是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但在科學家眼中,銀鯽可是科學研究中的“大寶貝”。
“銀鯽是一種令人感興趣的魚。”桂建芳說,銀鯽是一種六倍體生物,能夠通過雌核生殖、有性生殖和類雜種生殖等多種生殖方式繁殖后代。
通常來說,基因組的多倍化導致了生物的復雜性、可變性和多樣性,既為物種演化提供了有利機會和動力,又為物種新基因和新性狀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而更令人驚奇的是,當用其它魚類的精子與銀鯽卵子受精時,銀鯽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它可以將其它魚類精子的染色體組、染色體片段或微量遺傳物質并入到卵核中,進行協同發育,即異精雌核生殖。
在所有的脊椎動物中,只有大約100種動物能夠單性生殖,這種單純重復上代基因的生殖方式通常在進化中處于劣勢,但銀鯽不但能夠異精雌核生殖,“偷”一些其他魚類的基因過來,還能有性生殖,提高自己的遺傳多樣性,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
這讓科學家意識到,他們完全可以利用這種特性,進行銀鯽優良品種的創制和選育。
“十年育一魚”的終結者
從1996年開始,桂建芳等人嘗試將不同魚類的父本染色體整入銀鯽中,*后發現,當引入武昌魚父本遺傳信息后,銀鯽的性狀會發生明顯改變。而后科研人員又以生長優勢和隆背性狀為選育指標,用興國紅鯉精子刺激進行了10代雌核生殖擴群。
“但這種選育方式比較‘粗’,無法預先知道我們會得到什么性狀的魚。”桂建芳坦言,魚類品種培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十年能出一個品種,已經算快的了。
2013年,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啟動“分子模塊設計育種創新體系”項目,試圖利用“分子模塊”“設計型品種”等現代生物技術,創建新一代超級品種培育的系統解決方案和育種新技術,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核心戰略支撐,對傳統育種技術做出顛覆性革命。
基于這些新技術,桂建芳等人鑒定出對優良品質起到關鍵作用的武昌魚分子模塊,并利用這些分子模塊篩選鑒定繁育親本,*終,采用單性生殖和分子模塊相結合的異育銀鯽新品種“中科5號”終于誕生。
淡水魚產業新希望
桂建芳團隊長期致力于銀鯽育種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起,連續培育出“中科3號”等優良品種,這些品種具有明顯生長優勢,在全國大規模推廣養殖,全國鯽魚產量從1983年的4.8萬噸增至2016年的300萬噸。
目前,“中科3號”是鯽魚養殖中*主要的養殖品種,占鯽魚主養區70%左右,據統計,這一品種的新增產值已經超過了200億元。
“中科3號”品種生長快,同時因其體型、體色好而具有很好的市場接受度。但由于效益好,一些養殖戶的養殖密度越來越高,導致出血病、孢子蟲病、大紅鰓等疾病爆發頻繁。
同時,隨著飼料配方中動物蛋白源魚粉近年來價格的攀升,導致鯽魚飼料每噸價格上漲近千元,養殖成本不斷上升。
這些缺陷在“中科5號”中得到了明顯改善,養殖試驗結果表明,與其他品種相比,一齡異育銀鯽“中科5號”生長優勢明顯,生長快20%以上,抗病性也更高。
而“老饕”們*關心的問題還是這個新品種的味道。一些用戶在品嘗了“中科5號”后一致認為,新品種的肉質更加細嫩鮮美,而且魚刺也有所減少,在方便食用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優勢。
目前,中科院水生所正與企業合作,大規模生產異育銀鯽“中科5號”魚苗,爭取在未來3年推廣應用區域覆蓋我國鯽魚所有養殖區域,實現目前養殖鯽魚品種的更新。
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資環生物處副處長姚遠認為,“中科5號”特別適合推廣,將進一步引領鯽魚品種的更新換代,對鯽魚養殖乃至整個淡水魚產業都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