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們合作社以每斤4元從農戶手中收購桑菜后,經過冷藏、脫水等措施來保鮮,以每斤8元的價格銷往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平均每天能銷售2噸桑菜。”清遠市英德市九龍鎮萬仔蠶桑合作社社長許萬紅告訴記者,2017年12月,河頭村依靠幫扶單位廣東省委辦公廳的幫扶資金,種植了500畝桑菜,通過種植、加工桑菜,河頭村的農民收入達600多萬元,也帶動了130戶村民實現就業增收。
瞄準市場動向轉型種植桑芽菜
桑菜又名桑芽菜,是采摘桑樹枝干上的芽頭為輔料或者主料進行制作的一種菜。多年來,許萬紅一直在河頭村種桑養蠶,制作蠶絲被等產品。2016年,許萬紅在廣州就餐時發現,桑菜已經成為一道流行的健康菜肴,在酒店、農家樂等場所頗受食客歡迎,一道菜式的零售價高達40多元。回鄉后,許萬紅琢磨起種植桑菜產業。適逢此時河頭村正大力開展扶貧種植項目,河頭村黨支部書記許房新得知許萬紅有該想法,立刻牽頭掛扶單位廣東省委辦公廳,對種植桑菜項目進行了研究論證,認為該項目切實可行、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迅速制定了扶貧方案并落實幫扶資金。
得到扶貧工作隊支持的許萬紅更加堅定了經營桑菜的信心。在許房新的協助下,先后與吳屋、下圍、皮坑、河頭、江古嶺等幾個村經濟合作社召開村民大會,經過數個月的不懈努力,終于說服上述村小組拿出合計500畝土地種植桑菜,與多條村的經濟合作社簽下了購銷合同。
河頭村采用的是“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即協議定向收購種植。農戶負責生產、種植、采摘及相關生產費用,許萬紅技術指導、產品收購、銷售。*批桑苗2017年12月種下,2018年4月開始進入收獲期,目前平均每天采摘量約2噸。
在種下*批桑苗的同時,由掛扶單位出資開辦的河頭村經濟合作社桑菜加工場正式設立。該廠位于河頭村委會旁,總投資140多萬元,其中廠房建設費用由扶貧項目支付,生產設備由許萬紅提供,并向本村村民提供30個就業崗位。
進場務工貧困戶月收入均超3000元
每天清早,農戶們采摘新鮮的桑菜運送至加工場,工人們收到桑菜后即過磅登記,然后將桑菜進行焯水、冷卻、脫水、真空包裝、急凍等加工程序,再統一運送至廣州、佛山菜市場。據了解,由于目前市面上桑菜較稀缺,一上市即受到市場追捧和熱銷,每天供不應求,多個批發商競相收購,市場終端售價達到16元/斤。按每天摘量約2噸計算,河頭村桑菜產值一年達2600多萬元,純利潤達600多萬元。目前,管理菜地的100名農戶及加工場30名農戶平均月收入均超過3000元,扶貧產業初見成效。
“我們村實施產業扶貧,就是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壯大村集體經濟,讓全村貧困戶和所有群眾享受到更多的實惠。”許房新表示,為確保完成脫貧攻堅工作目標,下一步河頭村將緊緊圍繞全村的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擴大桑菜種植基地,繼續興辦加工場,同時探索開發桑果、枸杞菜等新品種蔬菜種植。通過桑菜種植管理技術和示范作用,帶動河頭村甚至九龍鎮的農業產業發展,探索創新產業扶貧新機制,增強扶貧內生動力和區域發展活力,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全面小康步伐。
據了解,九龍鎮曾經是省內外*的砂糖橘大鎮,高峰期種植面積6萬畝,年產值達4億元。后因黃龍病蔓延,幾年前開始減產嚴重,對此鎮政府也十分重視,不斷組織果農、合作社到各地合作,尋找適合種植的蔬果新品種。河頭村新型農業建設的成功運營模式大大激發了九龍鎮其他村協議種植的能動性。目前金雞、石角、塘坑、大陂等村紛紛拋出橄欖枝有意加入種植,在談項目土地約500畝,若能順利推開,九龍鎮的農業建設將繼砂糖桔之后再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