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走進東臺,從里下河水鄉到黃海之濱,樹木蔥蘢、大棚連綿、果蔬飄香,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詩意般舒展在這個全省縣域面積*的土地上。
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的東臺,深入推進解放思想大討論,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堅持高點定位、因地制宜、創塑特色,在更高標準、更高層次上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的“東臺樣板”。
科學規劃引領創塑鄉村振興特色
凡事預則立。年初,東臺先后印發《東臺市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方案(2018-2020年)》《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重點任務》等文件,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鄉村振興是一個全新的大戰略,也是一篇剛起筆的大文章,我們要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些、謀得深一層。”東臺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辦法來謀劃推進鄉村振興,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建設美麗鄉村。
今年,東臺亮出的鄉村振興“任務清單”涵蓋7個方面32條,實行重點任務項目化、責任化,目標任務、路徑舉措清晰明了,字里行間飽含著追求與擔當。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3月,東臺選派30名富有農村基層工作經驗的機關事業單位中層干部,赴任30個經濟薄弱村黨組織書記崗位,在未來兩年的選派任期中,他們與原工作崗位全部脫鉤,在農村基層一線發力鄉村振興。
遴選*人才到基層擔任“領頭雁”、與農業院校合作定制30名村官、加大鄉村振興的支持保障力度、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實行全過程跟蹤督查評估……這些都是東臺鄉村振興戰略“路線圖”中明確的“必答題”。
根據東臺《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重點任務》設定的任務指標,該市堅持以點帶面,不等不靠、主動作為,扎實推進25個試點村和5個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著力培樹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村,不斷放大典型示范效應。
三倉鎮蘭址村結合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高效瓜果蔬菜產業為支撐,充分挖掘村莊自然資源,植入生態、綠色、文化等元素;新街鎮方東村圍繞做大“一棵樹”產業,大力發展“苗木+電商”“苗木+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安豐鎮紅安村土地流轉面積已由*初的50畝擴增到3000畝,興辦葡萄園、有機大米基地、農業生態樂園等項目,由傳統農業村升級為田園“明星村”。
從遠景發展規劃到年度任務分解,從試點示范帶動到整體協同推進,從強化基層組織到匯聚各方合力……東臺全面吹響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號角。
放大產業優勢夯實鄉村振興根基
春去夏來,四季輪回,東臺農業四季常青、收獲常在、亮點紛呈,不斷變換著新的風景。按照“鞏固東部、提升中部、突破西部”的思路,東臺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持續優化種植業布局,積極發展壯大瓜果蔬菜、精制糧油、健康肉制品特色主導產業,建成新204國道、610省道2個“白色長廊”和5個千畝連片設施農業示范片,形成串點成線、集中連片發展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雙贏”。
去年,東臺以十大現代農業園區和“一鎮一園”建設為抓手,相繼出臺鼓勵現代農業發展“16條”、新“6條”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實行政策聚焦、要素聚集、錯位發展,帶動整個面上現代農業提檔升級。創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2家、省級農產品出口示范區1家、鹽城市級農業示范園13家。富安鎮、五烈鎮入選省農業特色小鎮,黃海國家森林公園被列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一批景色秀麗、業態鮮明的精品農業示范典型脫穎而出,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陣地。
以工促農,鄉村注入新動能。東臺大力實施農業“接二連三”工程,一方面,大力組織開展現代農業招商,實行增量擴張;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激勵龍頭企業抓技改、拓規模,實行存量優化。目前,東臺農業規模龍頭企業30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3家,加工產值超450億元,企業數量全省領先。同時,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為基礎,不斷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合作社總數發展到2500多家,農戶覆蓋率達*,帶動全市30多萬農戶增收致富。
放眼東臺現代農業產業,一個個帶有濃郁區域特色的農業品牌,叫響全國各地。東臺西瓜、富安繭絲綢、新街小方紅、永豐林草雞蛋……東臺建立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機制,打造產業地標,擁有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268個。日前,在滬上果業展會上,東臺可溯源西瓜賣出單只299元的高價,刷新了東臺西瓜單只售價的*新紀錄。
彰顯綠色風貌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6月8日,記者沿著惠陽路走進西溪景區西郊村,路兩旁綠樹成蔭、花香四溢,驅車穿行于村莊中,只見一排排風格別致的農家小別墅,環繞著一大片連綿的蔬菜大棚,田邊的小河清澈見底緩緩流淌。
“房屋有特色,周邊綠化景色很好,好多游客想到我們這里來樂一樂。”村民楊應來感嘆,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是一種福氣,更重要的是,依托西溪景區可以開發餐飲、民宿增加收入。
優美的生態環境一直是東臺的“金字招牌”。東臺堅持把綠色生態作為立市之本、發展之要,不斷提高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城鄉綠意更濃,東臺建成森林小鎮、森林村莊17個,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7.5%,空氣質量優良率達76%,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典范城市,成為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市。
做好“加法”,提高農業廢棄物利用率。大力發展有機種植、健康養殖、能源利用等生態循環農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做好“減法”,降低農業投入品使用量。全面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大力推廣高效施肥、*施藥和綠色植保等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化肥使用量逐年削減,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做好“乘法”,高品質推進“一片林”建設。堅持綠化與“彩色化、珍貴化、效益化”相結合,大力推進綠色東臺建設,新建沿海3萬畝新林場,進一步提高林木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
與綠色同行,與環境共贏。在東臺,綠色生活、共享共建,蔚然成風,藍天綠水間醞釀著的是東臺老百姓的幸福感、自豪感、獲得感。
人改變環境,環境也在改變人。每季一期的“東臺好人”評選活動現已成為了東臺的一件大事,凡人善舉不斷涌現,志愿服務四季常青。395個村級“救急難”互助會,發揚鄰里共濟、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200多家農家書屋通借通還,179個幸福小廣場、鄉村文化禮堂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創新構建德治、法治、自治“三位一體”鄉村治理網格化體系……這一系列綜合施策,讓“倉廩實”的東臺人“知禮節”,凝聚鄉村振興的正能量。
加快富民強村厚植鄉村振興動能
在東臺,土地里長出越來越多的“金子”,不斷鼓起廣大農民的“錢袋子”。以一只瓜、一根絲、一棵樹、一籃菜為主要內容的“四個一”富民模式正在東臺持續發酵,年產值超100億元,帶動全市高效農業面積擴大到150萬畝,畝平純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效設施農業發展到65.7萬畝,兩項數據均列全省*。
東臺聚焦富民主題,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群眾勤勞之手同向發力,以推廣“八大富民模式”為重點,打工經濟、創業經濟,多領域、多途徑充實農民口袋。
“智造小鎮”“絲綢小鎮”等特色小鎮競相發力,各鎮新入園區企業超100家,新發展私營企業5100家,新增就業崗位3.4萬人。“三清三實三幫”,實行*扶貧,助推8900多戶低收入農戶脫貧。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5400元和21500元,增長8.3%和9%,保持蘇北*、蘇中領先。
農網結合、農旅融合,“農業+”新模式綻放新精彩。“美麗產業”在鄉村競相綻放,建成南沈灶“果蔬椒鄉”、三倉“西瓜博覽園”、時堰“國色天香牡丹園”等創意主題園區,形成各類休閑創意農業景點108個。“早春去鄉村踏青”“仲秋去田間采摘”兩條線路入選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以諾亞西瓜、新街苗木、庶新農場草莓為代表的一批農產品電商新秀閃亮增輝,銷售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網店發展到166家,農產品電商年銷售額突破25億元。
小康路修到百姓家門口,社會保障實現城鄉居民應保盡保,率先實現城鄉聯網供水、環境管護、省標村衛生室等全覆蓋,無線城市、鎮村公交、公共自行車、天然氣進鎮入戶,智能衛生把城里醫院“搬”進了村,九成以上村民選擇在家門口問診就醫……
既關注“平均數”,又聚焦“極少數”。從出行到住房、從教育到醫療、從就業到社保,城鄉融合發展,一個個惠民公共服務項目勾畫出溫暖的民生畫卷,不斷增加百姓“隱性財富”。
在砥礪奮進中,鄉村振興戰略,給東臺農業增效注入新的動力,給鄉村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必將描繪出一幅別樣的“新鄉土時代”美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