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有部分農民嘗試種植滑菇算起,岫巖石灰窯鎮滑菇產業發展已經歷了整整40個年頭。2001年10月,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滑菇*鎮”后,石灰窯鎮在“中國滑菇老大”的位置上已穩坐近17個年頭。
沈國威是石灰窯鎮*批摸索種植滑菇(滑子蘑)的人。當時許多村民不理解,放著好好的地不種,搞什么滑子蘑?然而沈國威成功了!這讓他所在的石灰窯村展現出了新的希望,并成為該鎮乃至岫巖滑菇產業的先驅。“從1978年至今,我正好種了40年滑子蘑,當時就是想嘗試下,沒想到真的成功了。”沈國威告訴記者,種植滑子蘑豐收后,村民們都動了心,很多人主動找到他表示想要試一試。“起初幾年,菇農只追求產量,忽略了質量,滑菇成熟后,菇農要么賣給小商販,要么是將滑菇鹽漬品低價批發給中間商。漸漸地大家發現,傳統的栽培模式和管理方法讓滑菇產業發展十分緩慢。”產品銷路不暢、產品質量不達標及產品利潤低等問題的出現,讓沈國威有了深刻的認識。1995年,沈國威開始主動跑市場找銷路,大量外地客商被吸引到當地,不僅使他當年就凈賺2萬元,而且之后購菇的客戶絡繹不絕。
有了多年的經銷經驗,沈國威發現,鎮內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應對市場的變化。為改變這一狀況,沈國威與農戶簽訂合同搞起了定單生產,讓各戶分散經營,由他負責統一收購銷售,既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又有效地保護了市場價格。多年來,沈國威始終堅持不壓等、不壓價的收購原則,使農戶種菇有了穩定的收入,種菇積極性也不斷提高。在沈國威的帶動下,全鎮的滑菇產業逐步發展壯大、產量和品質都有明顯提升。“有了沈國威等人的經驗,當時的石灰窯鎮黨委、政府決定成立食用菌技術研究開發辦公室,并在技術上積極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接軌,生產上與廣大菇農接軌,銷售上多方與國際和國內市場接軌。”石灰窯鎮李家堡村88歲的老黨員張國志告訴記者,在鎮政府和菇農的共同努力下,石灰窯鎮的滑菇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全鎮的滑菇產業也逐漸向產業化、規?;⑵放苹?、市場化方向發展,菇農也告別“提籃小賣”,不再小打小鬧。
2001年10月,石灰窯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滑菇*鎮”。從那以后,石灰窯鎮滑菇被國內外更多的人熟知,滑菇的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也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2000年以后,該鎮滑菇每年的接種量都穩定在400萬盤以上,2005年達到了450萬盤,產量超過了4500噸,2010年達到1400萬盤,產量達1.2萬噸,*一項,人均增收增加600多元,石灰窯鎮滑菇產業也載著農民駛入了小康的快車道。不僅在國內,在東南亞和歐美市場上也陸續開始見到石灰窯滑菇的影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