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一般來說,起義源于對生活現狀的不滿。而中國古代的大部分起義都是源于農民們吃不飽飯,或者生存受到了威脅。中國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戰爭*多的國家,這跟它起義的數量巨大也密不可分。清朝總共也就兩百多年,居然就起義了三百多次。平均一年*半。
中國古代在秦以后,大多數朝代都是大一統的,所以農民們在吃不飽飯以后有了共同的敵對目標,那就是當朝的皇室。所以在中國古代,更容易出現起義的癥狀。而且在陳勝吳廣起義后,起義變得更流行了,畢竟口號都有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說出了大多數處于底層階級的心聲。反正起義輸了會死,吃不飽也會死。不如拼一拼,贏了就坐擁天下江山了呢,天下之主的誘惑力不可謂不大。
而歐洲古代都是小國寡民,分而治之,人少,沒有大一統。處于底層階級的農民是受雇于當時的領主,或者就是農奴,農奴屬于領主,沒有發言權。
而當時有教會,有教區,哪個領主欺壓平民,克扣糧食,平民不僅可以向教會反應,也可以向貴族階層甚至國王反映,因為國家小,國王還是會管的。不僅如此,教會為了宣揚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形象,也會有主教去處理這些事的。
而且歐洲古代的戰爭是貴族階級間的博弈,和農民沒有關系,這相比較中國一打仗就要征兵,征的大多都是農民不一樣。生命和財產沒有收到緊迫的威脅,自然不會去起義。
歐洲后來的工業革命也是建立的溫飽滿足的條件下的。中外古代起義的原因不同,起義的數量自然也就相差巨大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