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普洱佤山郁郁蔥蔥,雨滴的時時飄落讓天氣變得格外涼爽,行走在干凈整潔的水泥路上,漫步在婆婆娑娑的竹林之中,目之所及,芒果掛滿枝頭,調皮的孩童跳來蹦去,紅色墻皮和黑色牛頭圖案點綴著精巧的村寨,仿佛置身于一幅秀美的畫卷之中。
這如畫的佤族村寨,便是靠近中緬邊境的西盟佤族自治縣中課鎮窩籠村六組窩鐵下寨,在改革開放的春風細雨中,當初的貧窮山寨舊貌換新顏。
舉寨搬遷
刀耕火種謀生存
“我們寨子是四十多年前黨委政府幫助我們從更高的山上搬下來的。”窩鐵下寨的老黨員水拉雙眼望著遠處,一段深埋在他心底的往事涌上心頭。“那時候可以說是刀耕火種,把樹砍掉,一把火燒一下,鑿個坑把谷子種下去,然后就等著收,二十多畝地收來的谷子根本不夠一家人吃。但是為了活下去,我們就到山里挖野菜,吃糠飯,什么香油、佐料那都是吃不著的。”
水拉介紹,當時寨子里住的都是茅草搭建的杈杈房,既不遮風也不避雨,也沒有任何交通工具,要走四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當時的區上,孩子十歲后才有短褲穿,日子過得相當艱難。
“當時有的領導教我們寨子種了100畝的橡膠,沒長幾年,有70畝被村民給燒了,剩下的30畝都荒了,他們不相信這個是財富。”水拉說,“政府發下來的化肥和農藥老百姓全都倒掉,只把尼龍袋子留下洗干凈裝東西,百姓也不相信那東西對莊稼生長有幫助。”
土地承包
日子更上一層樓
大約過了十年,到了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寨子里的百姓家開墾出來的土地變成了自己家的承包地,地里生產出來的糧食就是自家的,黨委政府還專門派人來教大家如何播種、插秧、施肥、用農藥,糧食的產量逐年增高,老百姓的肚子填飽了,日子有了盼頭,也更加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心,就開始思考如何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九十年代中期,在黨委政府的引導下,在技術員的教授下,水拉開始帶頭承包土地種植橡膠樹,將信將疑的村民們也陸續有了自家的橡膠林。又經過十多年的耐心等待,割膠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窩鐵下寨的村民們腰包都鼓了起來,寨子里相繼有了摩托車、拖拉機,有的農戶還開上了小汽車。“現在整個窩籠村大約有一萬畝橡膠,差不多有一半在六組。”窩籠村黨總支書記巖當介紹。
發展好了,環境不能變差。“我們一手抓產業,一手抓環境,在黨的領導下,從2001年就開始搞退耕還林還草了。”村民小組組長俄生說,“盡管耕地少了,但惠農政策多了起來,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之后各種惠農補貼一個接著一個到來,比如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退耕還林補貼、草原生態補貼等等。”
同時,村民們看到近幾年膠價的不景氣,意識到只發展單一產業帶來的弊端,于是,許多村民開始另辟蹊徑,開始養牛、養腺雞。“我相信,只要路子跟對了,窩籠腺雞這個品牌是能打響的,我們農民的日子是越來越不用愁啦。”水拉說。
安居工程
佤山村寨換新顏
“我們寨子里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高,村民們便有了更高的追求。”水拉笑著說,“我動員大家既注重自己的個人衛生,還每天打掃寨子里的環境衛生。”這樣,窩鐵下寨的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很快,2013年,窩鐵下寨被列為“美麗鄉村”建設,村民的住房由原來的石棉瓦房變成了磚混結構的平頂房,由簡陋的磚土墻面變成了印有圖案的特色墻面,由晴天灰大、雨天泥濘的土路變成了整潔的水泥路。寨子里的村民們對維持好環境衛生更有干勁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窩鐵下寨的堅守帶來了回報,相繼榮獲縣、市、省級“文明村”稱號。寨子里還成立了文藝隊,村民們的生活更是豐富多彩。2017年,窩鐵下寨榮獲“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我們把窩鐵下寨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向全鎮,佤山的各族同胞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精神面貌不斷改善,幸福指數更是不斷提升。”中課鎮黨委書記魏金龍說。
2015年,安居工程在佤山全面鋪開,一幢幢富有佤族特色的小洋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條條白色的硬化路穿行在佤山密林之中,一聲聲《阿佤人民唱新歌》在佤寨里嘹亮響起。四十年過去了,佤山的村村寨寨換了新顏。
“黨中央的政策好,黨的十九大鋪好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老百姓聽黨話、跟黨走。”水拉用佤語自編自唱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