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門禁、感應垃圾桶、直飲水、智慧醫療、大氣與噪音檢測……這些智能化設備的安裝使用,讓銀川的市民體驗到方便、感受到幸福。以大地為紙,用稻苗作畫,并在稻田里養魚養蝦,這種立體種養的新模式,不僅助力農業邁上新臺階,農業+旅游的發展方式還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參觀。近日,“砥礪奮進60年——全國主流媒體寧夏行”銀川石嘴山分團的記者們來到金鳳區和賀蘭縣,感受智慧銀川和農業產業發展。
家住未來城小區的市民只要走到小區門口,具備人臉識別系統的監控攝像頭立刻進行抓拍,通過識別,小區大門便自動打開;小區wifi全覆蓋,提供社區居民免費上網;體檢屋還可以提供血壓、血糖、心電圖、心率、呼吸率等23項監測服務,對居民健康提供有效的指導……各方面的智慧運用讓記者們嘖嘖稱贊,而這,只是智慧銀川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銀川市在智慧治理、智慧生活、智慧產業三方面發力,逐步形成提升城市管理、惠民利民便民、促進產業發展三大功能。此外,智慧銀川在行政審批體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利用大數據分析,以一站式審批為主的簡政放權階段,將26個委辦局的審批權剝離,放到新成立的銀川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并將局內審批節點縮為兩個,以窗口審批為主,審批效率提高了86%;同時,一站式審批已上線505項,網上審批上線488項,并將193項審批(核準)事項改為備案事項。
咸陽日報記者康丹告訴記者,智慧銀川的精細化管理做得很到位,操作性強,既能解決百姓實質性問題,也能給相關部門提供具體服務,這種方式值得推廣。
登上賀蘭縣“稻漁空間”觀景塔,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利用不同顏色的水稻插秧,在稻田中繪出鮮艷的文字和卡通圖案,大家爭相拍照,感受著農田變景區的壯美。該處計劃用3~5年時間打造成有機水稻特色農業生產、體閑觀光游、有機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民培訓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在解決市民休閑旅游需求的同時,發展農村經濟,引導和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升級。
*次來銀川的南陽日報總編室主任趙甫說,來銀川后發現這里與自己印象中的景象完全不同,尤其看到這里的農業發展,才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漁米之鄉,這是個宜居城市,市民幸福指數很高。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