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湟中縣共和鎮蘇爾吉村里一片“綠”的生機:蔬菜梯田像一層綠色的地毯裝點著村莊外的山坡,一顆顆蔬菜幼苗挺著腰板,在和煦的春風中搖曳。村民們小心查看著幼苗的生長狀況,仿佛觀察需要精心呵護的孩子……
此時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正在為“彩色”忙碌:精致小木屋、沙沙搖曳的青山密林,清澈的小溪,鋪上鮮花的山坡……十余名工人在莊廓外進行山水景觀改造,花海內的工人或架設新布置的拱門,或栽種和擺設鮮花,一片繁忙。
兩個村莊,兩種“氣質”,但村民們臉上憨厚樸實的笑容卻是相同的。成就此景的,是二者轉型發展振興鄉村的大智慧。
種植業:打破傳統不走尋常路
今日,蘇爾吉村村民王順來到蔬菜田查看作物的生長情況。他是村里的種植大戶,去年通過種植油菜、西蘭花和大白菜等,收入9萬余元。今年,他又用6公頃土地種植了菠菜和當歸。
別看他現在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是一個“蔬菜專家”。但過去的生活,卻是另一番模樣。
2000年以前,這里的村民還種著麥子、洋芋、油菜老三樣。村黨支部書記蘇生成上任后,決定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在村中發展蔬菜種植業。他先自掏腰包學習種菜技術,并試種了2.67公頃荷蘭豆,當年賣了近5000元。村民看到了蔬菜種植的可行性,紛紛加入。村里隨后又試種推廣了優質菠菜、胡蘿卜、大白菜、食用百合等適應當地氣候的露天蔬菜,特色農業蓬勃發展。
王順就是通過推廣蔬菜種植實現致富的。在此以前,他靠僅有的1.3公頃土地維持生計。合作社成立后,他帶來了品質優良的菜種、地膜,還組織村民參加技術培訓、根據市場需求指導蔬菜種植品種。王順的技術不斷提升,家中蔬菜種植規模也逐漸擴大,一家人迎來了新生活。
“不走尋常路”的蘇爾吉村,已注冊登記了“蘇爾吉牌”商標,露天蔬菜種植面積達173公頃,2017年,全村生產蔬菜500噸,人均純收入也由2000年的700元增加到了9600元。同時,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全村積極打造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蔬菜產業一體化銷售平臺,建成500噸保鮮庫2座、蔬菜加工包裝車間1處,2000噸交易大棚1座、蔬菜直銷點6處,打通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后一公里”。
旅游業: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5月29日,邊麻溝村村民鄧玉邦一家正在忙著擴建自家的“書香農家院”,凝聚了一家人心血的農家院就像他們的生活,一年一個樣兒。他們開辦農家樂,轉變致富方式的契機,還得從村里發展花海旅游說起……
邊麻溝村的耕地以坡地為主,以前村民靠天吃飯。2015年,村“兩委”班子認真謀劃,決定利用村里森林資源優勢打造鄉村“花海”,并引導和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農家賓館,發展鄉村旅游。
說干就干,邊麻溝村以村民入股形式流轉土地40公頃,栽植了福祿考、地被石竹、荷蘭菊、美國紫苑等各色花卉。并先后完成道路硬化3400米,停車場硬化13000余平方米,建成觀景臺3座、中心花壇2個、休憩長廊等配套景觀,推進了景區上檔升級。
2016年7月,邊麻溝花海景區正式開業,原本“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邊麻風光,搖身一變成了全省走紅的旅游景點。僅3個月時間,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門票收入達140萬元。2017年,游客量達50余萬人次,門票等收入近300萬元。同時,帶動了40多戶農家樂、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鄧玉邦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無獨有偶,蘇爾吉村也積極拓展產業鏈條,發展鄉村旅游。從2015年底開始,蘇爾吉村依托宗喀巴母親故居深厚歷史文化底蘊,通過建設觀景平臺、農耕文化園、花圃,修建貧困戶“致富”購物亭,硬化景區觀光道路,大力發展休閑觀光體驗農業。2017年,更是通過舉辦蘇爾吉高原蔬菜采摘暨美食節,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余萬元。
鄉村建設:顏值氣質雙提升
如何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兩個村莊給出了答案。做到“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小小的村莊也從未停止過腳步。
蘇爾吉村清理了農戶院前的雜亂草垛子以及一些殘垣斷壁,對村內基礎設施給予改善,修建衛生廁所250座、沼氣池250座……
邊麻溝村則在原有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增加了*木屋、新粉刷的外院墻、美麗的水系景觀等基礎設施,并在景區內增加滑索、中央噴泉等娛樂項目,實現景區再提質。
有顏值,更要有氣質。
蘇爾吉村大力倡導孝道文化、歷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打造出有歷史特色等內容的塔瑪爾山城,讓人們在體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時,不忘歷史;在村道兩旁的文化墻展示政策法規,讓村民對黨的大政方針有更為全面的了解……
邊麻溝村多措并舉保證鄉村旅游合理運行:村“兩委”統一規定村中農家樂各類餐飲的價格,嚴格監管農家院使用的食材,并計劃按相應標準將現有10戶家庭賓館和40戶餐廳分別劃分等級并掛牌公示。
從藏在深山人不識的小鄉村到如今的聲名鵲起,蘇爾吉村與邊麻溝村憑借的是自身獨特的優勢和鄉村發展的大智慧,實現鄉村振興,它們已然做出了表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