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豐收的喝彩,這是對勞動的歌頌,這是對億萬中國農民*真摯的敬意與尊崇,是對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盛世禮贊!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每年農歷秋分被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自此,中國農民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節日!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廣大農民群眾的深情厚誼,這既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行動,也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有力舉措,是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農民*值得歌唱、*可自豪的大事、要事、好事。既是對農民的莫大鼓舞,也將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尊農重農愛農的良好氛圍,更好匯聚起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偉力。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安。千百年來,糧食的豐收與富足都是執政者念茲在茲的頭等大事,是實現盛世宏基、長治久安的根本與保障。對豐收的祈禱和渴盼,也成為自古以來重要的節慶內容。而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具有更加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一個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以“農民”和“豐收”為要義,既有身份職業的特征,也有產業地緣的內涵,既有重大的政治意義,也有深刻的文化屬性、經濟價值。
當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一方面,農業產值占GDP比重持續下降,農民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一些地區的村莊出現凋敝的狀態;另一方面,各種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鄉村的價值正在被重新發現,農業的功能被不斷挖掘,農民的內涵被全新定義。“三農”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窗口期和關鍵機遇期。此時,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通過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農業農民農村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成果和作用,能夠有效厚植全社會重農崇農的氛圍,提高認識、不忘本源,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此外,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通過農事節慶活動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宣傳展示農業生產過程中蘊含的天人合一、取物有時、循環利用等理念,有利于傳承農耕文明、弘揚*文化,帶動全社會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關注,培育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愛農珍糧、節儉尚廉的道德情操;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節慶期間舉辦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有利于開拓國內外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產品流通率,還會倒逼農產品供給端品質提升,在穩定農產品價格、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就業、促進農業豐收與農民增收中發揮積極作用;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通過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慶典活動,使城市的居民游“綠水青山”,尋“快樂老家”,憶“游子鄉愁”,從而增強思念故土、寄托鄉愁的民族凝聚力,并在拓展農業功能,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可以說,“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億萬農民群眾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平臺,更是全體城鄉居民、華夏子孫、炎黃兒女共享數千年農耕文明滋養,不忘初心、尋夢故土的有效載體,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增進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契機。
還要看到,“中國農民豐收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時代訴求。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豐收”兩字的定義和內涵有了更多的拓展。農民所渴盼的“豐收”,社會所需要的“豐收”,不只是“糧滿倉,食滿棟”,還意味著更優的產業結構、更高的產品質量、更綠色的生產方式;“豐收”不只是能吃飽穿暖,還意味著吃好吃得健康,有更密更牢的社會保障網、更便利可得的醫療教育服務、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有效的社會治理、更有尊嚴保障的生活,一句話,就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只要著落在每年農歷秋分這個重要的時刻,把節慶活動辦好、辦實、辦出特色和水平,更要以此為中心圓點,將中國農民千百年來對“豐收”的渴盼、對“豐收”的憧憬、對“豐收”的追求,擴展開來融入在日常的鄉村振興實踐中,融匯在“365個祝福”之中。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豐收不會從天而降,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行進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進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為指導,以“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為契機,凝聚人心、鼓舞志氣,攻堅克難,砥礪奮進,不斷用奮斗去實現豐收,用豐收來激勵奮斗,讓三農“強、美、富”的藍圖早日變成現實,讓每*都是豐收日,每一日都是歡慶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