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市位于四川北部邊緣,山地向盆地過渡地帶,冷水、溫泉資源及湖泊水庫等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性改革和水產業發展調整,將水產產業發展與打造生態漁業品牌放在了突出位置。今年5月,廣元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水產產業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0年,廣元市水產品總產量要達到6萬噸,養殖面積達20000公頃,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20億元。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產業鏈完整、綜合效益顯著的現代水產產業體系,利用3~5年時間建成中國西部*的淡水有機魚產業基地。
6月12-13日,廣元市農業局和市質量品牌協會共同組織召開了廣元市漁業品牌建設現場會,與會人員親臨蒼溪縣中華鱉養殖基地、石門鄉中梁村(美麗漁村)、亭子口增殖放流站;昭化區磨灘鎮稻漁綜合種養基地、昭化區卡爾溫泉熱帶觀賞魚基地、市水產科技園、廣昭釣魚城;青川縣三鍋鎮、橋樓鄉冷水魚養殖基地(休閑漁業示范區、水產科技示范點多鱗白甲魚人工繁殖科研基地);劍閣縣劍門關大鯢文化產業園;利州區順發農業公司大鯢文化科普基地進行了參觀。并在廣元市水產科技園召開了漁業品牌建設座談會。
見聞一:
高山建魚塘 “鱉”有一番天地
“蒼溪鱉”是蒼溪多年來的獨有特色水產品,在該縣有著數十年的仿野生養殖歷史,因品相好、口感佳、營養豐富而深受市場歡迎。在蒼溪縣陵江鎮中華鱉養殖基地,記者見到了養鱉女能人向鋒,她告訴記者:“我們給鱉喂的是野生的螺螄和小魚,沒有其他飼料。在仿野生的養殖環境中,鱉基本不會生病,因此也不用過分擔心防病問題,鱉相對于其他動物的肉來說營養價值更高,也更安全。”
2012年,迎著回鄉創業浪潮的向鋒在家鄉選擇了一個名叫“刺坨子”的山梁建魚塘養鱉。聽說她在山梁上搞水產養殖,村民們都為她捏了一把汗。因為“刺坨子”的堰塘關不住水,連秧都不能插的地方,怎么能養蒼溪鱉呢?其實向鋒考慮得非常清楚,鱉喜歡曬太陽,山梁上日照很好,這一點非常符合鱉的自然生長要求。向鋒說:“山上養鱉,水肯定是一個問題,但是我們蒼溪縣的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比較好,整治一下山坪塘,再修復一下提灌站,水就可以保證。”
在蒼溪縣,共有50多家蒼溪鱉仿野生規模養殖場,產值已達到9000多萬元。石門鄉中梁村蒼溪鱉養殖戶鄧文生告訴記者:“鱉對水質的要求高,也不喜歡喧鬧的環境,我們蒼溪的插江、東河、嘉陵江都符合這樣的要求,所以養出來的鱉非常受歡迎。”在第五屆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上,鄧文生帶去參展的6只鱉因其裙邊長、背甲光、分量足,被客商以每斤350元的價格*一空,現場還簽訂了180萬元的銷售合同。
據蒼溪縣水產漁政局局長李洪斌介紹:蒼溪縣具有生態養鱉的天然優勢,近年來,蒼溪縣將“蒼溪鱉”作為優勢特色水產重點發展,采取“聯合社+基地+農戶+標準”、線上、線下銷售的方式,鱉養殖已發展到39個鄉鎮,年繁育稚鱉5萬余只,生態養殖優質商品鱉10萬余只。目前,該縣正在對“蒼溪鱉”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旨在強化品牌保護及引領帶動,以擴大“蒼溪鱉”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見聞二:
魚蝦戲稻田 綜合種養促增收
只知“魚戲蓮葉間”,卻沒見過“魚蝦戲稻田”。在昭化區磨灘鎮,1000余畝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將“魚蝦戲稻田”變為現實。
稻漁綜合種養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典范。在稻田里挖出寬2.8米~3.5米、深1.5米的梯形魚凼,一邊種稻,一邊養魚蝦,稻田為魚類攝食、生長提供場地和空間,稻田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為魚類天然餌料,同時,魚、蝦還能為水稻除草、除蟲,魚排出的糞便為水稻提供有機糞肥。在魚、稻整個生長過程中不需施化肥、農藥,既節約成本,又能提高水稻和魚的品質,故為有機生態魚、米。真正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糧魚共贏、生態環保”的目的。
“2017年,我鎮生產優質稻谷277噸,產值99.72萬元;稻魚63.7噸,產值102萬元,稻漁增效38.93萬元,畝均收益450余元。”磨灘鎮黨委書記張枝彥告訴記者。同時,該鎮將繼續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和商旅協調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促進產業結構改革升級。再是引進專業公司,創建萬畝“磨灘魚米”種植基地,依托稻漁綜合種養核心區,開展吃魚、抓魚等節慶活動,擴大宣傳和影響力,大力拓展鄉村旅游,同時,打造生態有機稻漁、稻米農產品地理標認證,把磨灘稻漁推向高端市場。
見聞三:
以科技為支撐 突破“影子魚”人工繁育難題
青川縣青竹江流域生長著一種被當地人稱為“影子魚”的特有魚種,它的學名叫“多鱗白甲魚”。在青川橋樓冷水魚養殖基地,與會人員參觀了多鱗白甲魚人工繁殖車間和人工繁殖的多鱗白甲魚魚苗。記者看到,上月初才剛剛孵化的魚苗長勢良好,在短短1個月的時間內體長已達7~8厘米。
據了解,“影子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市場售價已高達200元/斤,天然水域自然生長的“影子魚”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食需求,加之曲河水庫蓄水后,將會阻斷土著魚類洄游通道,破壞天然索餌場和產卵場,因此,“影子魚”迫切需要進行人工繁殖飼養,以滿足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為破解產供問題,今年,廣元市科技局、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市農科院、青川縣農業局及四川龍洋漁業有限公司共同立項,對“影子魚”的人工繁殖技術進行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現成功繁殖“影子魚”魚苗4萬余尾。廣元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李宏介紹:該品種人工繁殖的成功,除了給企業及周邊養殖戶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外,還能對該物種進行人工補救,維護水域生態平衡。在青川三鍋、橋樓冷水魚養殖基地,與會人員還了解了雜交鱘、虹鱒、鱸鯉、雅魚等冷水魚的品牌建設及產銷情況。
見聞四:
從養殖到深加工 大鯢大有名堂
“這條大鯢有70幾斤重,是我們基地*的一條。”四川劍門關大鯢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國生指著仿生態池子里的大鯢驕傲地介紹到:“我們公司的宗旨是‘保護大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所以我們建立了這個大鯢文化產業觀光園,并對來景區的游客開放,讓公眾可以近距離、直觀了解大鯢的生活習性,以增強大家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據廣元市水產漁政管理站站長茍忠貴介紹:大鯢是國家二級保護的兩棲野生動物,廣元市是四川大鯢主要的原產地和分布區域,川內馴養繁殖和經營利用規模都位居前列,目前,已形成產+銷一體化發展、多領域開發的大產業發展格局。四川劍門關大鯢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除了人工養殖和馴養,開發大鯢主題特色旅游觀光及休閑產業外,還成功研發了大鯢面條,目前面條已上市,進入了百姓的餐桌。
見過大鯢,吃過大鯢,卻很少有餐廳專門供應大鯢。2017年,廣元市順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利州區楊家浩開了廣元市*家娃娃魚營養體驗餐廳,該餐廳主要經營大鯢營養套餐和以娃娃魚為主,牛羊肉及各種名貴中藥材食材為導向的藏餐、回餐等少數民族餐類。大鯢營養餐廳的開業,讓消費者對食用大鯢有了新的認識。下一步,該公司還將建設大鯢熟食生產線1條,生產“鯢羊鮮”營養湯制品,大鯢肉罐頭、旅游產品等即食產品,并進一步完成大鯢文化科普基地的擴建。
與會人員還就漁業品牌建設進行了座談。會上四川省水產局質監處處長張發揚著重強調,廣元根據本地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及水資源優勢做地標性生態魚,從而提高品牌的文化、實現品牌價值!這次品牌建設現場會很及時,也很有必要,廣元的大水面養殖、特色水產養殖、稻漁綜合種養以及新品種科研成果令人耳目一新,生態漁業發展前景非常看好。兩天的現場會+座談會就廣元現代漁業地標性品牌建設達成諸多共識。一致認為生態漁業品牌必須要從品牌文化、品牌特色、品牌標準體系及推廣、資源保護等要素上突破,打造具有廣元地標特色的生態有機魚品牌。與會人員還對廣元市大鯢多元化發展從而提高其經濟價值,進行了專題研討,為水產特色產業發展獻計獻策,與會人員對廣元市生態漁業發展充滿了信心,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廣元建設中國西部*淡水生態有機魚產業基地步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