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誰家遇上紅白喜事都會擺上幾桌流水席。如何推動農村集體聚餐服務朝專業化、環保型方向發展?浙江寧海縣市場監管局通過試點推動、標準引領、共治參與等方式,軟硬件兩手抓,讓農村家宴服務有了“寧海標準”。
受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影響,在寧海農村,遇紅白喜事舉辦集體聚餐已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村民互助、鄰里守望傳統文化的體現。據統計,目前全縣共有聚餐點560個,農村廚師462人,一些規模較大的聚餐點全年舉辦場次超過150場,單次聚餐人數*多達1500余人。但農村集體聚餐受場地條件限制,加上設備設施簡陋、廚師食品安全意識不強等問題,食品安全隱患較多、風險較大。
為有效地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縣市場監管局率先在桃源街道上橋村家宴服務中心(文化禮堂)啟動農村集體聚餐標準化建設試點,從責任主體明確、廚房設備升級、食品源頭管控、協管機制完善、安全意識強化等方面對聚餐點的硬件和軟件進行改造提升,向高大上的“酒店標準”看齊,力爭建成具有較強示范引領作用的農村家宴服務中心。日前,該中心的硬件改造已經完成。同期,黃壇鎮聯溪村也已完成廚房改造設計,即將動工改造。
破解農村集體聚餐場所食品安全難題,標準化是關鍵,制度是根本。今年年底前,我縣將全面完成70家聚餐點的改造提升任務,并逐步在全縣各個村(社區)推廣農村家宴服務中心示范點建設,同時還將出臺有關標準制度,為農村家宴上好“安全”監管的閥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