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每個村的地理環境、產業優勢各不相同,特色種植往往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好選擇。近年來,山西省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特色產業提質增量,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在山西省呂梁市,農民因地制宜,利用核桃林間種植牡丹,利用玉米秸稈培育松茸,成為當地特色種植的典型。兩種種植模式不僅經濟效益突出,而且科學環保,體現出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
牡丹花雍容華貴,從氣質上給人一種富貴之感。如今在山西省柳林縣陳家灣鄉東垣村的百畝油用牡丹競相開放,橢圓形的葉子,一片片潔白的花瓣,輕柔而鮮嫩,不時還有蜜蜂前來采蜜。大片白色、粉色花朵在綠葉的映襯下,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置身于花的海洋,陶醉在花的芳香中,讓人流連忘返。牡丹基地的負責人任海軍:
任海軍:這是我2015年種的油用牡丹,今年全部開了花了。
東垣村村民任海軍利用龍門垣山上得天獨厚的核桃林優勢,間種油用牡丹,油用牡丹具備高產出、高含油率、高品質、低成本的特點,耐旱耐貧瘠,適合荒山綠化造林、林下種植。間種油用牡丹,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而且帶動了龍門垣山上又一輪新的產業革新,農民的收入也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如今,當地以東垣村為中心,實行“公司+農戶”的模式,通過與村民流轉土地,進行大面積油用牡丹種植,牡丹基地管理員朱師傅:
朱師傅:牡丹基地管理起來也挺簡單的,比農作物簡單,一年就是鋤三次草,施*肥,施肥在春季,就是施氮肥,鋤草春季鋤*、夏季*、秋季*,這個園子的牡丹花栽了三年了,到三年頭上花已經開了,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效益。
今年,任海軍的400畝油用牡丹*次大面積開花,效益已經初步顯現出來,預計明年,這些油用牡丹將開始進入高產期,牡丹籽畝產量可達三百公斤,按照任海軍的設想,在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后,龍門垣山上將形成牡丹衍生產品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相結合模式,實現經濟、觀賞、生態效益三豐收。
任海軍:今年再流轉500畝土地種油用牡丹,帶動二產,牡丹籽深加工:油、牡丹面膜、牡丹牙膏,要帶動二產必須有至少5000畝土地,三產已經上了,去年種了100畝的觀賞園,今年再擴展一下,給當地人帶來經濟效益、觀賞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
在距離柳林縣不遠的方山縣,當地峪口鎮橋溝村溫室大棚內試驗種植的赤松茸按預計期限破土出菇。赤松茸試種的成功,不但豐富了方山縣城鄉群眾的菜籃子,也為農戶增收開辟了新的途徑,為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注入新的活力。
走進大棚,一股濃郁芳香的味道撲面而來,只見經過數月精心栽培和管理,長勢喜人的赤松茸密密匝匝地鋪滿了整個種植大棚。種植人員正在忙著采摘、裝筐,大棚內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方山縣橋溝村*書記劉偉光:
劉偉光:我們種植赤松茸的溫度,一定要保證大棚的溫度在25攝氏度以下,并且保證通風,濕度要保證在70%左右,這樣赤松茸才能長得比較好。在赤松茸長到菇蓋大概十厘米左右的時候才能進行采摘,這樣的蘑菇才能生長成熟,蘑菇的營養價值也都會處于比較高的水平,這樣經濟價值就相對高一些。
橋溝村發展蔬菜大棚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僅靠傳統的蔬菜種植收入甚少,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村民群眾的實際收入,推動大棚種植產業升級。去年年底,經過橋溝村村兩委多方考察研究,決定利用村內的蔬菜大棚搞赤松茸試種。經過四個多月的萌發生長,目前正值出菌期。記者在種植基地看到,試種的羊肚菌出菌整齊,長勢良好。方山縣橋溝村*書記劉偉光:
劉偉光:目前,每天出菇大概在20千克左右,在市場價格10塊錢左右的基礎上,一個大棚每天的營收大概在400元左右。相比于橋溝村傳統種植西葫蘆等品種,每天能夠提高大棚的營收額100元左右。這樣就提高了村民的實際收入,也提高了村集體的收入,對于實現橋溝村的產業升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大棚種植赤松茸大概一畝產量在6000到8000斤。種植的原料除了菌種就是玉米秸稈,不添加任何化肥和噴灑藥劑。一畝地的成本大約在4000元左右。從種植到采收總共是四個月時間,一斤濕的價格至少能賣到10元,七八月份可以賣到15元左右,一斤干的可以賣到300多元,一畝地收益平均可達70000元。下一步橋溝村將擴大種植規模,以此來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也讓赤松茸產業惠及更多的貧困人口。方山縣橋溝村*書記劉偉光:
劉偉光:今年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準備再開辟一個反季節蔬菜大棚,繼續種植,擴大養殖規模。同時,將大棚的營銷結果公布于村,從而引導更多的大棚種植戶種植赤松茸,帶動大家共同致富。經營規模到一定程度以后,我們會發展更多的反季節蔬菜大棚來種植這種蘑菇,提高村集體和村民的實際收入,從而推動貧困村的脫貧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