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市尼木縣自然條件較差、地理位置較偏、資源稟賦不足,經濟總量在2017年之前一直位居全市末位,脫貧攻堅任務非常艱巨。為找到脫貧攻堅的突破口,尼木縣將目光聚焦到黨建脫貧上。
在尼木縣委書記杜國軍看來,脫貧攻堅,黨組織不只是引領、帶動,更需牽頭、參與,真正在脫貧一線開展黨建,才能發揮好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作用。
走進卡如鄉卡如村,綠樹成蔭、小溪流淌,沿著青石路,白墻紅頂的藏式民居錯落有致。“來來來,到我家喝杯青稞酒。”看到客人,老阿媽德慶白珍熱情地招呼。就在兩年前,她家還是人畜混住,生活困苦。現在卡如村搞起了鄉村旅游,德慶白珍幾十年釀青稞酒的手藝有了用處。“現在牦牛也不養了,只靠這個一年就有兩萬多元的收入。”老阿媽笑著說。
老阿媽如今的甜美生活得益于2017年卡如鄉黨建脫貧合作社的成立。2017年3月,卡如鄉黨委牽頭成立的加納日綠色農業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全鄉45戶224名貧困戶為社員,通過“黨支部+產業+貧困戶”的模式,流轉土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引導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通過“租金+分紅+務工”,戶均增收3000多元。
許多貧困戶缺少勞動力、文化水平不夠,如何保證持續增收?“正是考慮到這些問題,我們嘗試由基層黨組織牽頭成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黨組織的統一領導,加強內部規范管理、對外宣傳營銷、產業技術支撐、爭取項目帶動、組織勞務輸出等。”卡如鄉黨委書記王慶國說。
在探索黨組織牽頭成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中,卡如鄉由鄉、村書記任正副理事長,鄉紀委書記任監事長,不入股、不分紅,只帶領帶動。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也發揮了黨員干部政策把握準、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的作用,在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方面起到助推起步、事半功倍作用。依托千年核桃樹、溫泉等資源,投資6000萬元的卡如鄉旅游項目已經啟動,合作社流轉土地近200畝,發展桃樹種植、藏原雞養殖、農家樂等項目,集體經濟也從無到有,壯大到近60萬元。
“從長遠來看,合作社仍應回歸村集體,交由村里能人來經營管理,讓群眾自己發展壯大。”王慶國說,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挑選了一批村里致富能手參與到經營管理,希望通過兩年時間,能把他們培養起來。
如何解決扶貧養懶漢閑漢的難題?尼木縣的辦法是,黨員干部和貧困群眾一起干。在這里黨員支農已經成為一道獨特風采。尼木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郭百順說,為了在一線抓牢脫貧攻堅,去年全縣組織了86支支農服務隊伍,與群眾一起發展,既轉變了黨員干部作風,又密切了黨群關系,提升了群眾脫貧積極性。
在王慶國看來,很多時候并不是貧困戶不想干、不愿干,而是不會干,這種情況就需要黨員干部沖在前面,帶頭干。合作社的桃園是卡如鄉的黨建脫貧示范田,桃樹剛從內地引進時,有“高原反應”,貧困戶社員們干著急沒辦法,鄉干部又是聯系技術員,又是咨詢專家,早上搭起遮陽網、晚上豎起防風板,剪枝修枝、根部保溫,忙前忙后,總算緩過了勁。
副鄉長王榮華是合作社桃園管理組的負責人,他回憶道:“經歷過這件事,貧困戶們慢慢積極起來了,現在到桃園除草、澆水、施肥也不用去喊了,修枝剪枝套袋這些技術活也都愿意去學了。”現在吃過晚飯,鄉干部、貧困戶會不約而同的拿著鋤頭、水桶走向桃園,王慶國戲稱這是“飯后運動”。
目前,黨員支農服務在尼木縣儼然已成為一種風尚,郭百順說,上至縣委書記、縣長,下至大學生村官,全縣黨員干部沒有不下田間地頭的。
在恩澤居委會300畝的雪菊產業種植基地里,駐村工作隊隊長洪鏡偉正帶著農牧局技術員和幾十位農牧民貧困戶種植雪菊,頭戴草帽、卷起褲管,手拿鐵鍬、滿身風塵,長期陽光暴曬使得他臉龐黑紅發亮,很像是一個牧民。
由于黨員干部領著干,農牧民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也非常高,在基地記者就看到很多婦女和上了年紀的農牧民。恩澤居委會是異地搬遷安置點,雖然搬遷戶大半在縣城解決了就業,但沒有耕地、草場,雪菊種植基地將是居委會今后集體經濟的主要來源。
而對于個別的懶漢閑漢,卡如鄉就通過合作社的分紅、支付勞務費時差別對待,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要讓他們明白幸福生活是干出來的,今年初分紅有的能干的分到1萬多元,有的不干的分紅減半。有了對比,今年一些懶漢閑漢也開始來地里掙工錢了。”王慶國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