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皋蘭縣水阜鎮燕兒坪村通過社會注資、農戶入股等方式建成標準化土雞養殖場,自去年11月以來收入超過10萬元,全村40多戶村民因此增收。
燕兒坪村里的新變化是蘭州市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的一個縮影。
蘭州市把“三變”改革作為鄉村振興的“總抓手”、脫貧攻堅的“新引擎”、農村改革的“重頭戲”,精心組織,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廣大鄉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一
走進榆中縣城關鎮李家莊村,鱗次櫛比的大棚內,青椒、圣女果、西甜瓜等特色瓜果長勢旺盛。
“拳頭攥起來才有勁,僅僅依靠個人,是很難形成這樣的規模。”村民陳吉寶感慨地說。
“三變”改革中,李家莊村整合200畝土地發展現代化設施農業,在時令果蔬斷檔的時候,充分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村集體擁有15%的股份,其余85%的股份分配給了803戶村民。”榆中縣城關鎮鎮長許先文說,“三變”改革不僅讓李家莊集體經濟得到壯大、農民得到實惠,還實現了村里主導產業的提檔升級。
主導產業直接關系“三變”改革的質量和價值。“三變”改革試點啟動以來,蘭州市結合省會城市人口多、消費需求高的特點,堅持把打造產業平臺作為“三變”改革的生命力。
“什么適合種什么,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效益高種什么,現有龍頭企業擅長干什么就種什么。”蘭州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蔣偉傳說,蘭州市在壯大現有主導產業的基礎上,通過設立產業專項發展資金,把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具有市場前景和開發潛力的特色產業作為“三變”主導產業來扶持培育,形成了“三變+特色種養業”“三變+休閑農業”“三變+鄉村旅游”“三變+田園綜合體”“三變+城市資源”等產業方向,推動了特色產業集聚、集群、高效發展。
二
好的經營主體是“三變”改革成功的主要“元素”。在推進“三變”改革的過程中,蘭州市始終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作為推動“三變”改革的發力點。
永登縣大澇池村位于龍泉寺鎮東部,針對棄耕地、撂荒地較多的實際,大澇池村成立了村土地銀行信托部,鼓勵農民把棄耕、撂荒的土地經營權存入“土地銀行”,由信托部整理、評估,量化入股到經營主體。很快,全村就有1000畝土地存入“土地銀行”。經過村民大會討論確定,永登縣子山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大澇池村的經營主體,全村“三變”改革穩步推進。
“交給經營主體的每畝地可分紅500元,與此同時,村集體每年也有7.2萬元的固定分紅。”大澇池村黨支部書記唐立棟說,村集體收入的60%用于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30%用于村民二次分紅,10%分發給貧困戶。
“如果是入股的貧困戶,除每畝500元的分紅外,還有每畝21.6元的二次分紅,再加上村集體分發的266元,收入一下子提高了不少。”唐立棟說。
通過引進一批、組建一批、壯大一批,這兩年,蘭州市各類鄉村經營主體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市級以上合作社示范社已達227家,示范性家庭農場達110家,各類龍頭企業達160家,經營主體已成為引領“三變”改革的主力軍。
三
夏日時分的紅古川綠意盎然,花莊鎮青土坡村迎來了鄉村旅游的大好時光。“以前村里的農家樂檔次低,吸引不了太多游客,現在大不一樣了。”看到絡繹不絕的游客,經營農家樂的村民羅發秀笑容滿面地說。
依托村里成立的青土坡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青土坡村把農民的房屋折價入股,按照公司、村集體、農戶合理配股,發展鄉村旅游業。
和村里許多農家樂一樣,通過“三變”改革,羅發秀家的農家樂得到了村里旅游開發公司15萬元裝修資金的支持,檔次明顯提升,游客接踵而至。
“收益按集體投入股份和自己股份的比例進行分紅,今年收入肯定能上一個大臺階。”羅發秀說。
推進“三變”改革的過程中,蘭州市全力打造“股份農民”,探索形成了“六種入股模式”——土地入股,資源變資產,實行“保底分紅+收益分紅”;資金入股,資金變股金,實行“固定分紅+浮動分紅”;技術入股,員工變股東,實行“基礎分紅+獎勵分紅”;項目入股,死錢變活錢,實行“基準分紅+協商分紅”;生態入股,環境變真金,實行“固定分紅+出資共建”;機械入股,實物變活錢,實行“保底分紅+注資維修”。
“以股權形式保障各方利益,企業、集體和農戶都能從中受益,從而實現‘三贏’。”蔣偉傳說。
目前,蘭州市已在32個鄉鎮、34個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入股土地3.85萬畝,輻射帶動16782農戶實現增收,農戶獲得入股分紅860.41萬元。全市力爭今年年內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