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瀏陽市官渡鎮竹聯村,有一個特殊的“污水處理廠”,它既不投放化學藥劑,也不培養生物菌群,更沒有人值守——實際上,它只是一塊人工濕地,輪番阻截并凈化生活污水的主要是風車草、小蓬草、鳶尾、美人蕉等普通植物。
“化糞池的糞水,以及洗澡、洗菜的生活污水經過三級沉淀后,再流到人工濕地,你看,*后出來的水就成了清水。”竹聯村花門組村民陳世理提著水桶走進自家菜園,從人工濕地的末端池子里舀水澆菜。
這塊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的人工濕地,日處理污水量可達30立方米,足以保證附近80戶村民的生活污水處理需求,出水達到農業灌溉標準。
新鮮事 村里有了“生態腎”
從去年4月開始,瀏陽市在32個鄉鎮街道、115個村(社區)鋪開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飲用水源地保護、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全市域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四大工程。
借此東風,官渡鎮在人口相對集中,由竹聯村花門組、蔗棚組、三元組構成的自然屋場開展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試點,投資60余萬元在瀏陽市率先建成人工濕地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系統,并于去年底開始運行。
這塊被木柵欄圍起來、約200平方米的人工濕地,種滿了風車草、鳶尾等吸收能力強的綠色植物,植物下面鋪有石英砂、活性炭等物質,遠遠望去猶如一個綠色小花園。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用人工濕地處理污水就像給這個屋場安裝了一個‘生態腎’。”竹聯村黨總支書記吳敬芳介紹,在各家各戶經“廁所革命”已完成三級沉淀的基礎上,污水集中收集到管網,再流入設有格柵池、水質調節池、接觸厭氧池的人工濕地,經自然沉淀、沙石層過濾后,油脂等被微生物分解,營養物種被濕地植物吸收。
我們在人工濕地的出水口看到,凈化后的清水汩汩流出,經過灌溉渠,一直流向數百米外的瀏陽河上游——大溪河。
持久戰 “兵力”向藍天碧水傾斜
“人工濕地雖然*性投入比較大,但后期維護幾乎不用再花錢,可推廣可復制。”官渡鎮副鎮長張巍介紹,人工濕地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容量從5立方米至80立方米不等,目前在竹聯村的試點成效比較明顯,接下來將根據上級資金安排并結合鎮、村實際情況,逐步在全鎮各村(社區)推行應用。
在創新舉措治理生活污水的同時,官渡鎮正在向縱深推進藍天碧水保衛戰,守護一江碧水。
官渡鎮域內主要有大溪河、金坑河、金雞河和東沖河等河流。目前,“一河一檔”和“一河一策”工作已經全部完成。 今年上半年,該鎮全面開展“春霆”“夏箭”行動,先后進行了20次聯合執法檢查行動,責令沿河的所有砂廠停業進行整頓,并要求河岸線50米范圍的4家砂廠無條件拆除,清理僵尸船16艘……
“我們還經常組織‘小微水體志愿者’和‘藍天碧水’保潔人員清理河道的水葫蘆、漂浮物等。組織成立了官渡鎮民間志愿護漁隊,募集民間資金2萬多元,購買了19萬尾魚苗進行人工放流。”張巍告訴我們,官渡鎮為環保戰線配足“兵力”,工作人員調整到20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