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我自己也沒想到,本來在院子里擺幾個小木箱子,利用庭院空間當副業搞的小蝸牛,現如今,不僅榮登高端消費人群的宴席,還成為阿里巴巴大家庭中的一員。”江蘇省響水縣響水鎮南園居委會居民、響水中蝸白玉蝸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寬生躊躇滿志地對筆者說。
走上蝸牛養殖路
家住縣城幸福中路的劉寬生,今年55歲,曾是頂著父親班、縣辦大集體性質耐火器材廠的一名工人。企業于1982年初夏突然關門,劉寬生又返回到農民行列,沒有了固定收入,他和很多的工友一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和彷徨……
1996年,已是兩個孩子父親的劉寬生,得到朋友的點化,說是養殖白玉蝸牛,投資少,成本低,養殖技術簡單,可以賺大錢。這年接近年底的*,頭腦發熱的他,沒有征得妻子同意,就將自己的全部家當5000多塊錢拿走,去北京一家蝸牛養殖公司以20元一只的“天價”,買回250只蝸牛。在縣商業局的一個閑置的3間倉庫里用木頭箱子養起了蝸牛,自己鋪個床鋪,就和蝸牛住在一起。
那時,他只是聽銷售商的指點,初步曉得蝸牛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管理上有哪些要點等。盡管人家的指點他銘記在心,但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心里仍然沒底。由于蝸牛怕貓、老鼠、黃鼠狼等侵犯,晚上有時睡下了,又從被窩里爬起來,擰亮手電筒,到養殖蝸牛木箱子邊上挨個照照,看看,見沒有什么意外,才又放心地睡覺。
蝸牛的生活習性是晝伏夜出。為了對蝸牛進行動態管理,他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也是白天休息,夜間給蝸牛喂食和管理。就是這樣,日復一日,他與蝸牛在一個屋子里居住了長達6個多月。剛剛對蝸牛養殖摸索出一點門道,商業局卻找他要房子。沒有辦法,他只好把養殖場地移到自家的庭院里。
*多折歷經坎坷
1998年春,他準備擴大養殖規模,但當時的蝸種牛特別緊張。通過業內人士介紹,他從宿遷某養殖企業買回一萬多只蝸牛苗。由于自己沒有經驗,所購回的苗牛帶有菌體。投入養殖不久,便因菌體擴散,蝸牛遭受了滅頂之災。
本來當種蝸牛賣的,生病之后,只能當商品蝸牛低價處理。他又籌集資金,購買種蝸牛。到2000年下半年,劉寬生的蝸牛養殖又小有規模。同年8月初,當地連續下了20多天雨。他所居住的縣城幸福小區家中積水100厘米左右,養殖蝸牛的木箱子都淹到水里,蝸牛隨水漂流。剛剛喘了口氣的劉寬生眨眼間又陷入困境。產品泡湯,資金鏈斷裂,他當時欲哭無淚,這是天災,人能有什么辦法。由于對蝸牛情有獨鐘,他決計要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為了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繼續向前走,他請7個親兄弟姐妹幫忙,每家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剩余的資金缺口,他又向金融部門申請貸款,重操舊業。在他的努力下,養殖場又運轉起來。
由于地域限制,他家庭所處的位置制約因素太多,無法種菜,運輸條件也差,不利于解決蝸牛的飼料和買賣等。劉寬生經過認真考察,遷址到離他家只有一河只隔的灌南縣長茂鎮,一處合適的地方建起養殖場,開始種菜養殖蝸牛。
可好景不長。到那里不到5年,當地搞城鎮化建設,要在他的養殖場上搞房屋開發。無奈之下,他又把養殖場遷到友鄰的一處閑置學校的教室里。
就這樣,顛沛流離到2011年底。第二年春節后,他決定還回老家發展。于是,在現在的地方,本縣雙港鎮合蒲村租賃20畝土地、7畝魚塘,租期為16年。就這樣,養殖場才有了相對穩定的場所。
在這10多年中,劉寬生的蝸牛養殖*的年景是保本略有結余,但他仍忙得不亦樂乎。
劉寬生養殖蝸牛,雖然錢沒賺多少,但在業內也是小有名氣的。2010年,他被中國蝸牛養殖協會任命為副會長。
愛拼才會贏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蝸牛產品的逐步認可,劉寬生逐步看到了曙光和希望。政府對他的特色養殖項目也很重視,邀請他參加當地農委組織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系統地學習養殖管理技術,讓他和他的兒子劉丹丹學習電子商務,使蝸牛養殖,無論是規模還是效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到去年底,劉寬生的蝸牛養殖規模室內達2400多平方米,室外達6000多平方米,總數超過150萬只,年收入也超過百萬元。
養殖規模在擴大,名氣在擴大,效益在不斷提高,劉寬生走出了創業的低谷。2011年3月,他的產品成功登陸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
近年來,劉寬生的蝸牛養殖合作社已成功注冊了“中蝸”、“蝸之味”和“漫蝸牛”3個商標,為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譽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