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記說過幾次這里的百香果枝條太密,我們收完這一批的尾果,要修剪一下,不然以后果子長不大。”6月22日上午,臨高縣多文鎮鳳雅村貧困戶符汝坐在自家果園邊的空地上,一邊在品相不佳的尾果中挑挑揀揀,一邊對記者說。
“黃書記懂種百香果啊?”
“懂!比我們還懂哩,我們不會的就問他。”符汝笑著說。
她口中會種百香果的“黃書記”叫黃尚騫,今年只有29歲。在臨高縣紀委監委2017年2月派他任多文鎮鳳雅村駐村*書記以前,他一直在縣城生活、工作,基本沒跟土地打過交道。短短一年多時間,機關單位里白白凈凈,主要寫材料、辦案的“小黃”,變成了皮膚黝黑的種植“土專家”。
對于這種變化,黃尚騫甘之如飴:“扶貧就跟種百香果一樣,只有肯花心思、肯下力氣,才會開花結果,迎來豐收。”
鳳雅村曾是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黃尚騫剛來到這個村時,面臨的*個難題就是怎么讓黨組織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贏得黨員、群眾的信任。
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原先年齡大、有資歷的村支書都搞不定的事,一個年紀輕輕的外來駐村*書記就能做成嗎?面對村民的擔憂與懷疑,黃尚騫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絕不是來走過場的。
比如,全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節目剛播出時,村民收看的積極性還挺高,可后面就不愿來了。黃尚騫一了解,原來村民認為節目上講的都是其他地方的事,跟自己沒太大關系。
統一的節目難消化,那就把內容做成本地口味,給村民開小灶!
每期節目結束后,黃尚騫和村干部一起,結合鳳雅村的特點給村民進行課后輔導,有時還購買一些日用品進行有獎問答,激發村民學習的興趣。有一期節目內容是白沙貧困村發展綠茶種植,鳳雅村向來不種茶,黃尚騫在輔導時另辟蹊徑,指出白沙綠茶打的口號是“隕石坑上的綠茶”,鳳雅村的土是難得的富硒紅土,種的農產品也可以打出“紅土地”這塊招牌,更能賣個好價錢。經他一點撥,村民看節目、討論發展的興趣一下就上來了。2017年鳳雅教學點還榮獲“全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教學點”稱號。
一手抓班子、帶隊伍,筑牢鳳雅村的黨建基礎;一手因地制宜引進特色產業,讓貧困群眾實現可持續脫貧,黃尚騫忙得像個團團轉的陀螺,連今年6月定好的婚期都推遲了。
鳳雅村原來以傳統的橡膠、香蕉、瓜菜種植為主,沒有特色種植項目。黃尚騫跟村委會的干部通過多方研究、考察學習后,決定引進百香果種植。“從種植來說,百香果產量高、收入高、對勞動力要求低,而且不用整合太多土地,容易種植、管理;從市場來說,百香果產業正在起步,市場潛在的需求量很大。”黃尚騫說,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他們與企業對接,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村民自愿種植百香果,企業提供種苗,實行保底價收購、全程技術跟蹤服務指導。
然而,即使是這樣,村民開始依舊不敢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首年的投入成本較高。
“走,我帶你進去看看!”黃尚騫帶記者彎腰鉆進了符汝家的百香果園。在棚子下面,黃尚騫拍拍支撐百香果藤的舊鋼管說,“因為種植面積比較小,我們買了舊鋼管代替水泥柱,上面網格的輔線,我們也用塑膜線代替了鐵絲。經過技術改造,每畝投入成本從8000元降低到了4000元。”
該省的錢要省,該花的錢要花。“其他地方的百香果苗有的是扦插苗,有的是種子長出的實生苗。而我們用的是嫁接在樟樹頭上的嫁接苗,更容易吸收營養、更抗病毒。”黃尚騫不光信手拈來一串串農技名詞,對百香果的減枝、施肥、除害等實際操作,他也熟練掌握。
貧困戶王育全說,上次技術員講解如何剪百香果椏枝,他還不太會,一請教黃書記,他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直奔田頭手把手地教自己。
有了隨叫隨到的“土專家”,村民的顧慮一消而散,在黨員干部的帶頭種植下,全村種植百香果130畝,34戶貧困戶加入了百香果種植合作社。目前,村里還與其他村合作打造百香果60畝示范基地,下個月就要開種了。百香果當年種植當年見效,年畝產量在4000到6000斤左右。“我們家種了11畝,按照現在的行情,*批果已經收入1萬多元了。”符汝笑著說。
“1個百香果=10個蘋果”,為了讓百香果價格賣得更高,黃尚騫費心想包裝、做營銷,把這句廣告語連同自己的微信二維碼印在了精美的包裝盒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