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肉嫩味鮮,是我國重要的食用魚類之一。異育銀鯽新品種“中科5號”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團隊培育,在高產、抗病能力及食用方面有優勢。
據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殷戰介紹,研究所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利用其他魚類的異源精子刺激銀鯽卵子雌核生殖以及銀鯽獨特的多重生殖方式,連續培育出異育銀鯽、高體型異育銀鯽和異育銀鯽“中科3號”等優良品種,并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聯合培育出“長豐鯽”。“‘中科3號’是目前鯽魚養殖中*主要的養殖品種,占鯽魚主養區的70%左右,年增產值可超十多億元。”殷戰說,“1983年全國鯽魚產量只有4.8萬噸,2008年全國鯽魚總產量是195萬噸,自2009年推廣‘中科3號’5年來,全國鯽魚產量持續增長,2016年超過300萬噸。”
桂建芳院士告訴筆者,相比“中科3號”,異育銀鯽“中科5號”具有兩個明顯的優勢。首先,它能夠在低蛋白的餌料系數下,即投喂低蛋白(27%)、低魚粉(5%)含量飼料時一齡魚的生長速度平均比“中科3號”提高18%;而“中科3號”則需要在31%~32%的蛋白餌料系數下才能生長較好。異育銀鯽“中科5號”的第二個優勢是抗病能力較強,與“中科3號”相比,感染鯽皰疹病毒時存活率平均提高12%;養殖過程中對體表粘孢子蟲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此外,“中科5號”6月齡和18月齡時肌間骨總數分別減少9.47%和4.45%,在有利于食用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優勢。因此,養殖“中科5號”無疑會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同時也能減緩對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壓力。
2014—2017年,異育銀鯽“中科5號”在湖北黃石、江蘇南京等地開展生產性對比實驗和中間試驗。“養殖結果表明,無論是較本地的異育銀鯽品種還是異育銀鯽‘中科3號’,一齡異育銀鯽‘中科5號’生長優勢明顯,生長快20%以上;因不感染孢子蟲而表現出更高的成活率,成活率高20%以上,增產效果明顯,另外還具有易垂釣特點,是非常適宜全國范圍內推廣養殖的鯽魚新品種。”桂建芳院士表示,目前,中科院水生所與廣東海大集團、黃石市富爾水產苗種有限責任公司等合作,大規模生產異育銀鯽“中科5號”魚苗,爭取在未來3年推廣應用區域覆蓋我國鯽魚所有養殖區域,實現目前養殖鯽魚品種的更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