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尾白蝦是我國近海重要經濟蝦類,在黃海和渤海沿岸其產量僅次于中國對蝦和中國毛蝦。脊尾白蝦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除供鮮食外,還可加工成海米,因其呈金黃色,故有“金鉤蝦米”之稱。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17年審定的水產新品種,江蘇啟東市的脊尾白蝦“科蘇紅1號”位列其中,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頒發的水產新品種證書。據介紹,“科蘇紅1號”(GS-01-004-2017)是由中科院海洋所科研團隊與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啟東市慶健水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歷時5年選育獲得的具有性狀穩定遺傳、高營養價值、高產品附加值及高抗逆能力的脊尾白蝦新品種,這是中科院海洋所繼凡納濱對蝦“科海1號”(GS-01-006-2010)、“廣泰1號”(GS-01-003-2016)后又一通過審定的蝦類新品種。
“科蘇紅1號”以2012年在啟東市沿海脊尾白蝦養殖池塘中發現的體色突變為紅色的個體作為親本,以紅色體色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4代選育,*終將這樣一種紅色的品系擴大為新的群體。這條蝦不僅顏值高,而且由于蝦青素含量高,營養價值豐富,可以耐低氧,抗逆性強,正是由于優質的品質決定了目前非常高的市場價,一般是普通脊尾白蝦的2倍。該品種適合在全國沿海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及咸淡水水體中養殖,在南北養殖地區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脊尾白蝦相比,體色經三文魚肉色標準比色尺測量的色度值平均在30以上,紅體色蝦占比*。
據介紹,普通脊尾白蝦的養殖面積在我國已經達到60萬畝,目前,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養殖區域。在養殖模式上,“科蘇紅1號”與普通的脊尾白蝦一樣,目前主要是混養模式,大部分養殖戶都是將三疣梭子蟹和脊尾白蝦混養,一般情況下,脊尾白蝦400斤~500斤/畝的產量,三疣梭子蟹有100多斤,這樣既能提高產量,又發揮了生物防控病害的作用,保證脊尾白蝦的品質,*終達到穩定可觀的經濟效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