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舌尖上的安全”是廣大市民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
在椒江區洪家街道農產品快速檢測室里,時常有農戶拿農產品送檢。檢測員潘佳然說:“定性檢測僅需半個小時就可知道結果。”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確保人民健康、打造健康城市的重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百姓一日三餐,保證人民群眾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是農業部門的首要職責。”市農業局局長陳理富說。
近年來,臺州市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市為主抓手,重源頭、強管控、促共治,探索“政府監管、主體承諾、行業自律、團隊服務、保險理賠”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監管模式,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取得了明顯成效。
全局謀劃,全域覆蓋
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
我市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去年9月28日專門召開了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工作推進會,強調要以創則必成的信心、背水一戰的決心、真抓實干的作風扎實推進這項工作。全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不斷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對追溯體系、標準化基地、“三品一標”、生態循環農業等重點環節給予財政補助。
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6個,另有3個縣(市、區)正在創建,黃巖區還被農業部列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單位。
去年,黃巖區人大常委會專門舉辦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專題詢問會。參會的黃巖區區長陳建勛說:“我們將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全力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各項工作,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向全區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關鍵要推動監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我市構建了“市-縣-鄉-村-基地”五級網格化監管體系和市、縣、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目前,各縣(市、區)都有專門的監管機構,鄉鎮監管機構130個,鄉鎮監管和檢測人員402人,村級網格員4454人,并建有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7個,126個涉農鄉鎮都已建立了快速檢測室。
此外,全市還建立了農業龍頭企業、農資、楊梅、西藍花、柑橘等行業協會,倡導行業自律。市農資行業協會會長陶維康表示:“我們倡議推行限用農藥全面退市,向全市廣大人民群眾莊嚴承諾,用良心推動農資市場規范,用品德保證農資質量安全。”
全業推進,全線出擊
6月6日,天臺縣繁盛糧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施海法拿出了一份示范方投入品使用清單,上面明晰列出了相關農資使用情況。“‘肥藥雙控’是件利民惠民的好事,我們已實施了多年。”施海法說。
近年來,臺州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肥藥雙控”工程,將其納入市對縣(市、區)相關工作考核內容,市本級及9個縣(市、區)均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和獎勵辦法。去年,全市建立“肥藥雙控”示范方125個、面積14.5萬畝,農藥減量技術應用面積163.9萬畝,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57.3噸,減少化肥施用量2203噸。
臺州市還全面制定主導產業生產操作規程、生產模式圖,全市制修訂縣級以上農業地方標準151項,建設草莓、楊梅、鐵皮石斛、仙居雞、葡萄等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示范區,農業標準化率達到64%以上。
近日,“玉環文旦”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專家評審。玉環市農林局局長鄭達忠表示,這對提升玉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位于三門沙柳街道的“國家青蟹養殖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大力推行標準化養殖,產品全部達到無公害產品檢測要求。
在臨海白水洋鎮的臺州春法畜牧有限公司生態養殖場,場里雨污分流,沼液無償送給周邊果園……公司負責人林春法說:“我挺看好‘豬沼果’的養殖模式。”
有干凈的水、空氣和土壤,才能產出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著力構建大循環機制和廢棄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全市創建現代化生態循環農業縣2個,示范區11個,示范主體85個。
臺州市還狠抓農業投入品監管,率先在全省推進限用農藥全區域退市,把好農資生產經營資格關和市場準入關,每年開展以禁限農藥、農資打假等專項整治與集中執法行動,對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
全程溯源,全民參與
推進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是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一大抓手。我市以“合格證+二維碼”為標識,推進追溯體系建設。
在仙居,當地建立了全省*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現在買農產品,消費者只要用手機掃一下農產品合格證,所有信息一覽無遺。”仙居縣綠色農產品專賣市場負責人牟良明說。
“浙藤”葡萄是路橋*早使用二維碼追溯系統的品牌。“二維碼就相當于我們品牌的一個防偽的‘身份證’,讓整個種植銷售流程有了控制規范和標準。”“浙藤”葡萄負責人曹仁福說。
目前,全市建有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縣7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主體2918家,合格證使用主體7318家。
此外,臺州市積極引入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APP”,推廣網格化動態智慧監管模式,全市建有“智慧監管APP”試點縣4個,并實施“慧眼護農”工程,逐步對生產主體與農資經營店安裝攝像頭,實行“陽光監管”。
溫嶺的農戶,就是“智慧農業”的受益者。溫嶺吉園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辛宏權說:“通過‘智慧農業’,不僅省人工省肥料,種出來的農產品豐產、質優還安全。”
近年來,溫嶺以智慧農業強化產業素質,去年當地就投入1100多萬元,完成837畝種植區域的設施智能化提升。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市建立健全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舉報獎勵、黑名單、與農業產業扶持政策聯動管理制度,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全市參保農產品生產企業已有170家。
“有了綠色食品質量安全責任險,客戶對我們的質量更放心。”仙居縣和長柑橘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翁和長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