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化市緊緊抓住吉林省實施“人參產業振興工程”的有利發展時機,傾力做大做強人參產業,目前已形成了集科研、生產、加工、商貿、旅游和文化“六位一體”的人參產業發展格局,產業內涵吸附力和外延擴張力不斷增強,被國家命名為“中國人參之鄉”和“中國人參產業基地”。
據了解,通化市共擁有33個人參主產鄉,從事人參種植的亦高達15000戶,為了切實保護好當地這一“綠色道地”品牌,近年來該市堅持把標準化種植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為此,他們大力推廣人參規范化栽培技術,并綜合運用優良品種、生物防病、合理施肥和科學調光等組合配套技術,目前全市人參標準化種植普及率已超過70%,從生產源頭上大大提升了地產人參的品質。
通化市還不斷完善人參種植布局,革新人參種植方式,積極推動由單一伐林栽參向非林地栽參和林下參轉變。如集安益盛藥業和大地參業兩家企業,緊密結合中藥材GAP規范,在國內率先采用了平地栽參種植方式。由于該方式便于大規模種植、機械化耕作和農業綜合技術的使用,既提高了人參單位面積產量,有效解決了宜參地匱乏和擴大產能規模之間的矛盾,也實現了人參種植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通化市的人參GAP技術普及率已超過30%,并占到全省一半以上。
由于相繼實施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如今全市非林地栽參面積已達到2.3萬畝,林下參也發展到41萬畝,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處于前列,從而確保了通化人參無論是在品種、種植面積還是在產量上都形成明顯優勢。
與此同時,通化市還尤為注重人參種植和生產的集約化發展,相繼創建了集安市、通化縣、輝南縣、柳河縣四個“長白山人參”地理標志主產縣(市),培育了集安清河人參生產示范基地、集安市人參良種繁育示范基地和通化縣人參生產示范基地三個省級示范基地,還發展了57個“長白山人參”品牌原料基地,數量均居全省*位。
近年來,通化下大力氣扶持園區建設的收效顯著。康美新開河人參產業園自幾年前建成以來,已累計實現產值4.58億元,銷售收入8.45億元;總投資20億元、占地810畝的快大人參產業園目前已輻射遼吉兩省人參集聚區,已完成投資8億元,正在向中國*的人參集散地和網上貿易平臺目標邁進。
為激勵全市人參產業的科技創新,近年來,通化市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收到明顯成效。比如:農田栽參復式參棚的設計與應用研究等項目開創了我國人參栽培新型棚式的先河,以人參為原料自主研發生產的心悅膠囊獲批國家二類新藥,人參降糖膠囊被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人參單體Re列入國家星火計劃。地處集安市的康美新開河公司創新研發的模壓紅參系列產品年產值已達2億元;益盛藥業的生脈注射液、振源膠囊等3個創新人參單品的銷售額也已超億元。近年來,通化市還創新開發出人參新資源食品194種,通過QS質量體系認證90種,位列全省*。
在發展人參深度開發和精加工上,由于措施得力,通化市現已擁有人參精深加工企業465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還有39戶成為全省人參加工重點龍頭企業;產品亦涵蓋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8大系列。2017年,通化市人參產業完成總產值2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人參種植完成產值19億元,人參初加工完成20.1億元,人參精深加工完成89億元,以人參為基礎的藥品開發完成76.9億元。
此外,通化市積極推進人參產業與網絡、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目前,通化已形成了以集安清河人參交易市場和通化人參市場電子交易平臺等三大人參交易場所為主,市區通化醫藥大廈、老站地下商場和集貿中心為輔的市場銷售體系。舉辦的“山神圣地,人參之鄉”老把頭節旅游系列活動,共開辟了七條精品旅游線路,讓游客體驗人參的采摘,感受“放山人”的艱苦,全方位了解人參這一“百草*”,同時,讓游客對人參制品隨之產生極大興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