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是“滿塘放魚”,現在,只用不到5%的面積來養魚,其余的水面則用來進行水質凈化。這樣的養殖模式下,不僅能保證產量不減,而且由于水清、水活,養殖用藥量下降了85%,魚的肉質還更加鮮美可口。
6月29日,記者來到溧陽市,看到工業化養魚模式給農產品安全帶來的新變化。
在南渡鎮的如春家庭農場,記者看到一塊約3000平方米的養殖水面。與常規魚塘不同的是,這塊水面的中間部分建了20條水槽,水槽一端安裝了一排電動裝置,使得槽里的水一直處于流動狀態。水槽里密密地養殖著草魚、青魚、鱸魚、鳊魚等,在水流的帶動下,魚兒們一刻不停地歡快游動。水槽的另一端則安裝了收集器,據農場負責人張如春介紹,這是專門收集魚的排泄物和飼料殘渣的,并將養殖廢棄物通過水下管道運送到塘邊的集污池,進行沉淀、凈化。這樣獲得的沉淀物,是一種很好的生物肥料,而凈化達標的養殖廢水則會重新回到魚塘里。
在張如春的指點下,記者發現,除了養殖水槽,魚塘里的絕大部分區域都成為一個水質凈化區,里面栽種了竹節草、扁擔草,并養殖了螺螄、青白鰱,依靠它們的水質凈化功能,這塊養殖水面的水質可以得到保障。
工業化養魚為何要將絕大多數水面用來凈化?溧陽市水產站站長余水法解釋說,傳統的“散養式”魚塘養殖模式下,水產品的“吃喝拉撒”全在一個塘里,它們產生的大量排泄物一方面使得養殖水質下降,自身感染病害的風險加大;另一方面又在魚塘產生淤泥,需要耗時耗力進行清淤,清塘時的養殖水排放又會帶來環境壓力。
采用工業化養殖后,上述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不僅養殖水質得到了明顯提升,水產品的病害威脅小、用藥量大大下降,而且由于整個水面有循環自凈功能,所以不需要清塘、換水。漁業產量也完全沒有受到影響——養殖水槽一側的電動裝置其實是一套推水增氧設備,可以大大提高水體溶氧量,增加養殖密度,甚至可以達到常規養殖密度的20倍。
這種清潔高效的水產養殖方式,正越來越受到我市規模養殖戶的認可。溧陽前馬塘陳強特種水產養殖公司在已有2300平方米工業化養殖水面的基礎上,正加緊改造舊有魚塘,預計年內這里將形成1萬多平方米工業化水產養殖規模。
公司老板陳強告訴記者,他們是全國*的黃顙魚(俗稱“昂公”)苗供應商,今年是*次采用工業化養殖方式。運行一段時間后,他們發現,由于養殖水質好、魚的運動量大,這樣養殖出的黃顙魚肉質好、味道鮮,市面上的售價比普通黃顙魚要高出20%。雖然*年他們設置的養殖密度并不大,但目前一個200立方米的水槽可以年產黃顙魚1萬公斤,擱在以前,這需要10畝的養殖水面。等到公司積累了一定經驗,養殖產量還會翻番。
常州市水產站副站長王榮林告訴記者,我市從2014年引進工業化養魚技術,目前,全市有10多個點、3萬多平方米的工業化水產養殖水面,并且申報了7個工業化養魚方面的專利,為提升水產品安全質量進行了有益探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