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旅游小鎮、扶貧小鎮、光明小鎮、希望小鎮……舉國上下,小鎮建設如火如荼。尤其2016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建部等三部委,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一時間,特色小鎮建設進入高峰期。
與此同時,“特色小鎮+扶貧”“特色產業+小鎮”等扶貧類小鎮模式應運而生。“游小鎮就是扶貧”“希望小鎮有希望”“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等小鎮名片漸漸叫響全國,“扶貧”自然而然搭上了小鎮“快車”。
偏遠村鎮是貧困人口集中區,也是脫貧攻堅區。小鎮建設必須付諸人力、物力、財力、智力和毅力的投入,甚至有專家表示,建設特色小鎮還需要具備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大、服務功能較完善、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等基本要素,可見,小鎮雖小,格局不小。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央、地方及企業、社會力量的支持下,小鎮建設快速推進,其中企業力量功不可沒。華潤、萬達等央企特意對接貧困偏遠地區,把相當一部分精力用在“產業+小鎮”建設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小鎮建設生力軍。其中,僅華潤集團建成的希望小鎮已達7座,在建3座,新建1座,全部建在艱苦邊遠的革命老區。
短短幾年工夫,昔日盤踞在大山間、溪流邊、旱塬上蒼老無神的村落,已經山鄉巨變,一座座嶄新且魅力十足的特色小鎮點亮了鄉村風貌。一時間,小鎮引來了幸福水,修通了惠民路,通上了致富電,連上了智慧網;小鎮及周邊環境大大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小鎮居民依托特色產業創收致富,信心大增;小鎮還出現了返鄉潮、創業潮,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困擾中國鄉村發展的難題得到緩解。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吳家店鎮的金寨華潤希望小鎮2016年竣工落成以后,人居環境大大改善,學齡兒童上學條件升級,有50多名小鎮居民就近在新開發的千畝獼猴桃基地務工,個別外出務工的建筑工、司機返鄉做起了農家樂生意,加入合作社的213名社員除了土地流轉金,每年還有合作社分紅,合作社的一部分利潤將留作小鎮集體開支。而且,經濟發展帶頭人在小鎮黨、政、企三位一體交叉任職,成為村“兩委”的領導人,真正實現強化和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小鎮,在企業和各界力量創新謀劃中發揮了應有的活力。然而,小鎮建設處在探索和初期階段,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造血功能等方面有其獨有優勢,但在小鎮軟實力方面還有很多困難和問題需要克服和突破。
總之,小鎮在滿足經濟富裕的同時,還應解決精神不足的問題。精神,是一個小鎮的軟實力和后發力。沒有精氣神的小鎮,缺精神之鈣,如同無魂之軀、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缺少了發展的根基,是無法長久和可持續發展的。
要想打開小鎮的精神之門,就得重塑小鎮精神,讓居民感受到小鎮與全國同頻共振的發展脈搏,看到希望之光。
人興,才能業旺。小鎮精神重塑,首先需要聚人氣。只有老、幼的小鎮,無論如何是寂寥的、悲哀的。只有發揮小鎮特色魅力,吸引青壯年勞動力返鄉就業和創業,將老、中、幼三代重新聚集在親情鏈、產業鏈、生活鏈上,才能融合煥發小鎮新的精氣神。
文化,是精神的土壤。小鎮經歷了革新之變,設計之初,就應考慮讓傳統文化在新舊環境碰撞中融合延續,重現活力。在小鎮建設過程中,應當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發掘、保護好傳統文化,利用現有條件盡*努力傳承下去。
自強不息,止于至善。要在生產生活、精神文化活動中培育和塑造小鎮居民自強自立的品質。要引領有勞動能力的小鎮居民參與到小鎮生產建設中,切身嘗到到多勞多得和“精耕細作”的甜頭,樹立自信意識;要創造條件、降低門檻,讓有條件的小鎮居民敢于創業,敢于突破,把自身的資源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打拼出屬于自己的天地,樹立高遠志向;要鼓勵本土大學生回鄉置業,發揮所學和才智,對接城鄉,貢獻力量,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實現人生價值。通過大學生作用,帶動和影響小鎮傳統觀念,重視教育,尊重人才,打造人才濟濟的智慧小鎮。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按照中央精神,未來3年,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堅持*扶貧、*脫貧的基本方略,在“*”二字上動腦筋、下真功。
*,要體現在戰略戰術中,不但實現經濟脫貧,還要精神脫困。*,一定要緊緊圍繞“人”來做文章,*施策強信心、聚人氣,*發力立志向、聚精神,*引導凝智力、聚活力。只有小鎮紅紅火火,居民才能真正看到希望之光,精神潛能才能源源不斷釋放推動力,讓產鎮融合產生強勁的“推背感”,實現小鎮又好又快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