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來之前,沒想到在這不靠海的工廠里,能大量養殖海水魚!”在廈門新穎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穎佳)的參觀廳里,來自馬來西亞水產商公會的一行人,看見傳統養漁業的“魚塘”被垂直疊加的“魚槽”代替,便知不虛此行。
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的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上,如何提升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水產養殖新技術、新設施、新理念成了眾多參展商熱議的話題之一。實際上,藏在廈門市海滄區新陽工業區的廈門新穎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新穎佳)已經低調經營了四年多,其憑借立體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實現環保、節約用地、用水、高產四合一的養殖模式早已名揚海外。
魚槽代替魚塘
一噸水就能養出上百公斤魚
透過新穎佳參觀廳的玻璃窗,養殖車間里,工人往魚槽投喂飼料的一瞬間,平靜的魚槽頓時濺起層層水花,一尾尾肥美的石斑魚翻騰而起,爭相搶食。
一個小小的魚槽竟然能養這么多魚?一個周期的產量是多少?如何對水質進行監控?與傳統漁業相比,經濟效益如何?馬來西亞客人在參觀廳里停留不到十分鐘,一系列問題都拋向了廈門新穎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永南。
林永南給大家算了一筆賬:一個車間占地450平方米,上下共有40個魚槽,每個魚槽有4噸多的水,從10厘米左右的魚苗開始養起,一個養殖周期為6個月~8個月,一年可養兩茬,一茬可養400公斤~500公斤魚,一個車間一年就可以養殖40噸左右的石斑魚。
支持這套工廠化養殖的系統,是林永南2013年從德國引進的智能化生態型循環水養殖系統集成技術。在技術總監、系統設計人華納·高斯的幫助下,新穎佳建成了成套的養殖設施,尤其適合大面積、大型水產養殖園區的開發和利用。目前該系統技術已經處于熟化推廣階段。“在這樣的系統里,養魚的水可以被過濾循環使用,每天僅需10噸左右的海水,以及更換槽內5%的水量,就能滿足養殖用水的需求,比傳統養殖節水達95%。”林永南介紹。傳統的池塘養魚,一畝地一年也就養一噸左右的魚,而在他的車間里,不到一畝地年產40噸左右,比傳統養殖模式節省約90%的土地。
“智能化+物聯網”
從魚苗到出廠全程安全可控
除了環保、高產等經濟效益外,關乎餐桌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態養殖是水產養殖由傳統模式轉向新技術、新設施、新理念的另一個市場切入點。“養魚先養水”林永南介紹,憑借物聯網技術,借助裝在養殖系統里的傳感器,就可以對養魚的水質進行實時監測,當某個項目的指標超標時,可適時進行調整,再對收集來的大數據進行分析,便可以了解哪種水質*適合養殖。
“智能化+物聯網”讓魚苗從進入魚槽到出廠的全過程都處在安全可控的范圍之內。魚兒可在無污染和無化學添加劑的環境下成長,無需服用抗生素等來確保產量,確保了食物的安全性。此外,魚兒的生長也不會受到天氣影響,能夠在全年任何時段進行養殖,突破了地域及季節限制。
市場可期
推廣工廠化養殖亟待政府扶持
“亞太地區目前主要的水產養殖方式是池塘養殖、網箱養殖等粗放式養殖,殘餌等對水質污染較為嚴重,嚴重影響了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馬來西亞水產商公會成員辜國良說,新穎佳采用的立體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會是未來10年漁業發展的大趨勢。
這些年,林永南推廣中遇到的*掣肘就是,傳統養殖戶一聽說要建廠房,購置先進的設備就望而卻步了。“剛開始大家覺得節能燈貴,不愿意使用,政府為了普及給予企業很大的支持。要在我國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也是一樣的道理。”林永南坦言,我國養殖業從傳統向現代化轉型,企業要有走在世界前端的技術和理念,同時更要政府層面的大力支持。
“當養殖戶都大規模用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后,傳統的水產養殖業就有望轉型升級,為失海的漁民轉產、轉業提供新的途徑,甚至在內陸地區也能養海鮮,經濟效益必將凸顯,成為水產養殖產業的新亮點。”林永南向筆者透露,目前廈門翔安以及寧德地區已經有不少養殖戶對新穎佳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十分認可,相關項目正在緊密洽談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