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黑龍江現代農業跑出“加速度”
黑龍江現代農業跑出“加速度”
農業網   時間:2018/7/2 16:37:00  來源:黑龍江農業信息網  閱讀數:364

  在一望無際的東北三江平原,農事已進入田間管理階段,黑土地上長出了綠油油的秧苗、玉米苗、大豆苗等,為今年的豐收奠定了基礎。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黑龍江省調研發現,黑土地上的農民正在用多種“加減法”算出“綠色賬”和“效益賬”,推動農業發展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加快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戰略部署后,全國農業*產糧大省黑龍江以此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高質、高效兩大發展主題,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努力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在現代農業發展中闖出了具有鮮明龍江特色的新道路。

  在黑河市愛輝區林豐農機合作社的地塊里,大豆苗破土而出,玉米苗也已10多厘米高。該合作社理事長侯文林一邊查看大豆生長情況一邊給《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說,與去年不同,今年春耕是按照綠色生產標準體系播種,使用的是綠色環保除草劑,根據土壤檢測配方,使用復合有機肥,并減少一定用量。

  “去年我們注重增產,今年注重增效。”侯文林說,綠色先行,每公頃耕地化肥使用量相比去年減少了100斤,但由于這兩年實行輪作,提高了地力,預計對產量沒啥影響。目前,林豐農機合作社已申請綠色認證,并和兩家深加工企業簽訂了意向訂單。

  “大路貨越來越賣不上價格,為適應市場需求,我們正在向綠色有機農業方向轉。”在侯文林的帶領下,愛輝區坤河村107戶村民帶地入社,合作社規模經營面積達1.2萬畝,每畝比自己種增收130多元。

  據黑河市農委主任李維波向本刊記者介紹,黑河市提出將全域打造成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力爭用三年左右的時間,讓全市2000多萬畝耕地產的農產品全部達到綠色標準。今年黑河市已在所屬的6個縣區落實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230萬畝,落實玉米、水稻等有機種植面積3萬畝,并將建設6個綠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

  把綠色發展理念深植黑土,讓許多“土里刨食”的種糧大戶感受到了別樣滋味。綏化市北林區的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賈洪濤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盡管種植有機水稻,使用有機肥,增加了成本,但其價格比一般大米高出好幾倍,效益非常可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去年以來,黑龍江省在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產能上,加大力度下功夫。據黑龍江省農委負責人介紹,黑龍江省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個方面,嚴格堅持生態標準、田間標準、產量標準,重點實施生態保護、農田水利、田間配套、農業科技和信息技術工程“五大工程”,加快億畝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已經完成三江平原地區“兩區”劃定工作,今年將全面完成16670萬畝“兩區”劃定任務,全力打造糧食、重要農產品的核心產區和供給基地。

  來自黑龍江省農委的數字顯示,目前,黑龍江省已建成5957.7萬畝生態高標準農田;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8%,繼續保持全國首位;打造了五常、慶安、寧安3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建設了1000公里高標準科技示范帶,創建現代農業科技園350個,先進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93億畝次以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2016年起,國家在東北推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玉米收儲政策由國家臨時收儲改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黨的十九大以來,收儲制度改革成效進一步顯現。

  黑龍江省主動適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新形勢,不斷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這兩年,黑龍江大幅調減第四、第五積溫帶非優勢產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近3000萬畝,使其向優勢產區集中,2017年全省玉米種植面積減少至8160萬畝。《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委了解到,雖然種植面積持續下降,但總產量卻呈現恢復性增長,品質提升更加突出,也給農民帶來增收。

  在經歷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年價格下滑陣痛后,2017至2018年度,東北玉米市場表現讓農民感到驚喜。“去年潮糧每斤賣4毛錢,今年的價格高出2毛多。”黑龍江省孫吳縣沿江鄉玉米種植戶劉志亮說,2017年種了30多畝玉米,沒有流轉費,凈收入能達到3萬元,自己對這個收入很滿意。

  除了向優勢產區集中種植,玉米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要有好種子。黑龍江實行了“良種化工程”,指導農民選擇“專優特新”的品種,如今黑龍江省良種覆蓋率超過了98%,高淀粉、高油等專用型玉米品種種植比例超過90%。

  此外,黑龍江發揮一千多個千萬元級別大型現代農機合作社示范帶動作用,在玉米生產中推廣大機械深松整地、適時搶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控、全程標準化管理、機械化作業等標準化栽培模式,保證了玉米生產的技術到位率。

  記者在東北多地調查發現,相比玉米市場化改革*年,2017至2018年度玉米價格上漲、購銷順暢、農民增收,呈現“購銷兩旺”的局面。除了品質提高的原因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黑龍江市場收購主體更加多元化,玉米深加工能力進一步提升。今年,黑龍江省計劃新增100億斤玉米精深加工能力。

  據糧食收購企業反饋,2017至2018年度收購入庫的玉米國標二等品占七成以上,質量標準遠高于國家收購標準。去年黑龍江省玉米平均單產提高在5%以上,全省標準水玉米價格每公斤平均較上年同期高出0.1~0.14元。

  “去年黑龍江省的玉米質量要好于吉林、遼寧,甚至好于河北。”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李世潤說,“從被稱為‘水苞米’不受市場歡迎到今年的銷售旺賣價漲,黑龍江玉米質量的迅速提升,是黑龍江省大力度推進結構調整的結果,也是精心組織實施玉米品質提升工程的成果。”

  今年黑龍江省繼續調減第四、第五積溫帶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在優勢區重點發展加工專用和鮮食玉米。調減井水灌、米質口感相對差、主要依靠糧庫收購地區的水稻,力爭水稻面積調減150萬畝左右。同時,實施優質稻工程,重點推廣品質優、適口性好的水稻品種,今年黑龍江還在三江平原井灌稻區開展了水稻休耕試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市場發揮了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了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步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在傳統農業大市綏化,該市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打造千億級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支柱產業。已引進新和成投資70億元生物發酵產業園和京糧集團100萬噸、象嶼集團150萬噸、國投集團180萬噸等玉米深加工項目。這些項目投產后加工能力可達千萬噸,使玉米產業由傳統淀粉、酒精、飼料級氨基酸向輔酶Q10、天然蝦青素、β-胡蘿卜素等各種維生素及高端氨基酸等生物產品延伸。

  據綏化市農委主任門貴昌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目前,綏化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蔬菜、亞麻、乳品和畜禽等8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全市主要農產品年加工能力達到1545萬噸,產業規模占全省15%以上。其中,玉米、生豬、亞麻加工能力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農委負責人介紹,黨的十九大以來,黑龍江省以三產融合為目標,深入落實精深加工升級、龍頭企業提升等“十大工程”,著力發展米、稻、乳、肉等“十大產業”,增強主要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在玉米優勢產區,重點發展高淀粉、高賴氨酸加工型專用品種。在大豆優勢產區,重點發展食用型非轉基因高油高蛋白大豆種植,滿足加工企業需求。

  黑河市雖然地處高寒,但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態造就了大豆的生產優勢。近些年來,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黑河市努力把大豆產業打造成為黑龍江全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產業。2017年,該市大豆播種面積1351.43萬畝,同比增長3.2%;通過開發新產品和園區項目建設,實現大豆加工產值77.4億元,拉動農民增收近7億元。

  作為“*示范社”,始建于2006年的孫吳縣樺林現代農機合作社如今已是集種植、養殖、倉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路上的“實力選手”。帶動全村345戶農民都加入了合作社,50%以上的農戶擁有小轎車,80%的農戶到縣城買了樓房,樺林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2017年底,合作社自主經營土地6.77萬畝,實現總收入6942萬元,戶均純收入4.5萬元。

  在創新利益聯結上,黑龍江省選定延壽等21個縣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示范,推廣“農民+合作社+企業+品牌”等經營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分配方式,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在推動三產融合上,采取政策激勵、示范引帶、服務指導等措施,鼓勵扶持農民創業向營銷流通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鄉村休閑旅游餐飲業等領域拓展,推動農民由生產者向經營者轉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ouchaochang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