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黑龍江墾區紅興隆管理局轄區發生了一件刷爆朋友圈的事兒:友誼農場水稻種植戶葛春江開出“天價”私人訂制費,以每畝2.38萬元的價格,為網友訂制生產12畝有機“蟹稻”。
大連“興盛”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毅對這個價格并不吃驚,“這是純正的私人訂制生產大米,生產全程可監控、可追溯,全程手工作業,實現了有機標準,而且稻米顆粒飽滿、沒有浪費,食味值高”。
“我學會了按照消費需求供給,投資100萬元在地里安裝測控設備做到生產全程可追溯,大米以每斤40元的價格賣進大連市場。今年,又在網上搞起私人訂制項目,受到粉絲的熱捧。”葛春江高興地說。
擁有730多萬畝耕地的紅興隆,曾一直依靠國家政策調節種植結構,管轄的12個農場清一色種植水稻、玉米、大豆,種植收益隨著政策變化波動,形成了不找市場要政策的傳統思想,導致初級加工產品居多、產品結構不優,缺少個性化特色產品、一二三產業沒有深度融合。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紅興隆把“堅持需求導向、扭住市場牛鼻子”作為根本遵循,提出了“統放結合”的發展模式,即以補齊大宗傳統農業結構過重“短板”為核心,發揮組織化程度高的優勢,借助優越生態環境,突出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宏觀以發展綠色農業、休閑農業、品牌農業和智慧農業四個新業態為統領,微觀以個性強的特色農業進行放活。
“統放結合”模式的推行,促使種植結構圍繞市場自主調節。
“過去,咱是捧著金飯碗要飯,總是等國家出臺更多更好的惠農政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國家糧食收儲制度發生了變化,所以必須打破靠政策生產的思想,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觀念,農產品才會真正的有出路。”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水稻種植戶馬國強說。
正是因為有了市場意識,馬國強組織水稻生產協作體與賽福瑞斯米業有限公司簽訂了3萬畝生產“發芽米”專用水稻生產合同,每斤收購價格比市場高出0.15元,公司再把水稻加工成“發芽米”產品的20%利潤拿出來,二次分配給種植戶。
“統放模式”的推行,加快了產業的個性化發展,催生了不少“網紅”農產品。如友誼農場通過電子商務中心,打造出“灰長黃”笨雞蛋品牌,以一枚5元的價格*性向深圳銷售3500枚;還打造了網紅品牌“張大姐”香瓜,賣出了每斤40元的高價。
農產品個性化發展,釋放了農業資源優勢潛能,也有效推進了營銷活動的創新。
去年,江川農場為提高優質米傳播力,創新舉辦“頭米”拍賣活動,“頭米”拍到1888元一斤,100多家媒體相繼報道,極大提升了知名度,吸引北京、遼寧、寧夏的客商來采購。
同樣,寶山農場黑木耳種植戶趙悅爭當“網紅”,將生產全過程現場直播,使優質秋耳賣出280元一斤的“天價”不說,產品還供不應求,創造了一畝地5萬多元的好效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