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在河南省新鄉市平原示范區橋北鄉鹽店莊村的萬畝桃園內,紅彤彤的桃子掛滿枝頭,看著十分誘人。果農蔣紅超忙著在桃園里采摘桃子,四下里郁郁蔥蔥,一派豐收的景象。“昔日的爛河灘,今日變為花果園,昔日的貧困戶,種桃致了富,再干兩三年,收入能翻番。”蔣紅超說著樂開了花。
然而,地處黃河灘區的橋北鄉,昔日卻并非此情此景。灘多、坡多、泥多,過去的橋北曾是磚瓦窯聚集地,“鼎盛”時期全鄉磚瓦窯、污染企業有幾百家。這讓橋北鄉財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時,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也開始凸顯。
橋北鄉位于黃河北岸,與河南省會鄭州市僅一河之隔。為保護黃河灘區的生態環境,從2009年起,橋北鄉即開展了磚瓦窯廠拆除復耕工作,到2014年,平原示范區提出要打造“鄭州后花園,豫北小江南”發展思路,緊接著,橋北鄉開始了密集的專項整治,重拳出擊,先后關停了200多家企業。
企業關停意味著財政年收入的減少。如何帶領荒灘上的百姓脫貧致富?“窮則思變,高效種植農業則成為了灘區百姓的選擇,土壤改良,種植果蔬,開始走上了綠色生態小康路。”橋北鄉黨委書記王丁介紹,按照生態、和諧發展的理念,橋北抓住“鄭新融合”的發展機遇,堅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實施了農業產業帶動脫貧工程,及時確立了觀光生態農旅的主導產業。
緊臨黃河的鹽店莊村的萬畝桃園是橋北綠色發展轉變的典型。2008年以來,在該村黨支部書記關源群的帶領下,結合村情及灘區優勢,帶頭引種了“突圍”“春蜜”“春雪”等優質桃品種和主干形樹體栽培新模式。期間經過不斷的引進改良品種,先后發展種植了中、晚熟優質桃品種,形成早、中、晚三花齊放的發展格局。
“*初選擇種植桃樹,并沒得到群眾的認可,*年把自家的20多畝地全種成了桃樹,又說服部分干部、群眾試種了80余畝,第二年桃子取得了好收成,畝產桃2000多斤,畝收入4000多元,每畝經濟效益比種糧食高出幾倍。”關源群高興地說。有了關源群的示范,也調動了群眾種桃的積極性,如今,全村2/3的土地都種上了桃樹,村民家家戶戶都有了桃園。
“今年我家的8畝桃園每畝預計能產5000斤,批發價每斤兩塊三,估計今年的收成能接近10萬元。”看著自家掛滿枝頭的桃子,鹽店莊村村民張扎根言語間流露出喜悅,“4年多前,腳下的這塊地還是磚瓦窯廢棄地,現在成了俺家的綠色‘銀行’,這都多虧了關書記這個好帶頭人。”
如今,鹽店莊村成為了橋北鄉較早實現整村脫貧的村莊,鹽店莊村的桃樹種植面積已達近萬畝,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新疆、廣東、浙江等10多個省、市、區。2018年鹽店莊村桃園掛果面積超過5000畝,產量3500萬斤,預計收入將達到8000萬元。
在橋北鄉尤拐村北側,上千畝草坪看著十分壯觀,沿黃河大堤向不遠處望去,幾個中年婦女正在給草坪剔草。尤拐村黨支部書記宋純軍介紹,村里特意引進了一家草坪種植生產及綠化苗木種植企業,一方面能吸納村里的貧困戶及剩余勞力到草坪基地進行種草、管理、剪草、鏟草、除草等,另一方面還能美化村里的環境,吸引城里人來參觀。
正是橋北鄉的錯位發展,全鄉林果業面積已達1.6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700畝,打造了都市菜籃子、果籃子、后花園,形成了鹽店莊桃產業基地、洪莊村的美景生態農業基地、馬莊千畝韭菜基地、尤拐村草坪基地、劉庵村綠化苗木基地、葛韓莊大展農業休閑旅游基地等六大綠色產業,建成了萬畝桃花園、千畝槐園、千畝苗木、千畝韭菜配送基地等。
橋北鄉有條從黃河灘地流出的小河,名為幸福渠。如今,一渠清凌凌的水翻涌著浪花,映襯著藍瑩瑩的天,穿過萬畝桃園,每逢節假日,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接下來,橋北鄉規劃了“一帶一環四軸五區”的農業生態發展布局,即規劃建設黃河水系濱水觀光帶、生態旅游自行車環線、兩橫兩縱四條主路,建設農藝體驗區、百果采摘區、養生渡假區、家庭養老區和生態濕地區,全面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如今,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下,農旅產業鏈條正在不斷拉長,成為橋北鄉新的支柱產業。新鄉市政府黨組成員、平原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鹿建宇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圍繞“鄭新融合”發展的機遇,充分利用黃河灘區的自然資源,一體規劃、兩岸協調,共建*黃河生態帶,謀劃實施生態旅游、觀光農業、“互聯網+認養農業”等綠色產業,以橋北鄉為例,在示范區內的沿黃鄉鎮打造兩岸群眾看、玩、食、娛、購一條龍的生態旅游產業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