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山綠、水清是普洱留給人們*深的印象,這也是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一個生動縮影。云南是長江經濟帶11省市之一,抓好生態保護和修復,對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具有關鍵作用。
積極主動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已成為云南干部群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識。
五月驕陽下,“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大型采訪活動走進普洱、祿勸等地,記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動實踐,探訪“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措施辦法。
“共抓大保護”的行動自覺
來到普洱太陽河生態保護區,白頰長臂猿在林間跳來蕩去,小熊貓歡快地嬉戲打鬧;錯落有致的生態茶園里,不施化肥的茶樹生機勃勃。
在這片北回歸線上*的生態綠洲——普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作為全國*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4.5萬平方公里的普洱,分布著16個自然保護區,保存著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物種,森林覆蓋率高達68.83%。立足資源稟賦、特色優勢和市場需求,普洱市推動綠色農業生態化、綠色工業可循環、綠色服務業可持續、全社會綠色發展普及化,優化空間格局、發展綠色產業,努力實現生態能保護、經濟能發展、百姓能致富,走出了一條獨具普洱特色的綠色崛起之路。
放眼三迤大地,全省上下認真按照《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實施細則》,出臺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狠抓工作落實,與川、黔、渝加強全面合作,在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方面擔起“上游責任”,全力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已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云南實施規劃》提出了云南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目標、方向、思路和重點,為全省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構建金沙江對內合作經濟帶,對接融入長江經濟帶,實現聯動發展。
“點綠成金”的綠色探索
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在云南境內綿延1560公里,流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近一半,流域森林覆蓋率達56.7%,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守護好座座青山,送出一江碧水,是云南義不容辭的責任。主動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
位于滇中北部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隔金沙江與四川省會理縣相望,是由滇入川的“北大門”。金沙江從這里蜿蜒穿過,普渡河、掌鳩河、洗馬河縱貫境內,*后匯入金沙江流入長江,祿勸因此被譽為“三水一江地”。豐富的水資源,也讓其成為昆明主城*重要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之一。
金沙江流域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祿勸縣的必由之路。翠華鎮農民許開順種板栗已有23年,在政府的幫助下,他種植的100多畝板栗樹畝產500多公斤板栗,年收入可達50多萬元。“一顆顆小小的板栗讓我獲得了很大的收益,今后還要繼續提高板栗質量,讓板栗帶動全村人致富奔小康。”許開順說。
近年來,祿勸縣確立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依托良好的資源環境優勢,堅持環境整治與生態保護并舉,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已成功創建云南省生態文明縣,全縣186個行政村中有177個被命名為市級生態村。祿勸將生態農業、生物醫藥、健康養生、旅游文化等作為主導特色產業,鞏固提升糧、煙、畜、林、果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無公害生態農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金沙江沿岸實施石漠化治理和特色產業發展,大力引導推廣花椒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在保持水土的同時當地群眾也從中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
普洱茶、咖啡、石斛號稱“普洱三寶”,立足資源稟賦、特色優勢和市場需求,普洱市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在科學開發利用中促進更好地保護,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大健康產業品牌。建成生態茶園165萬畝、生態咖啡園79萬畝、生物藥38萬畝,成為全球*的普洱茶基地,全國咖啡種植面積*、產量*、品質*優的“中國咖啡之都”。
在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現代工藝讓茶精華變“茶珍”,處理后的廢水用于綠化澆灌,茶渣被制成有機肥,綠色生產方式真正讓資源循環起來;在斛哥莊園,“仙草”石斛等中藥材采取林下種植,長勢喜人,加工后制成多種產品遠銷香港和東南亞國家,在綠色生態的保護與開發中實現了資源變資產。
前赴后繼的綠色傳承
寧洱縣同心鎮那柯里村,這個曾經的茶馬古道驛站,與昆曼國際大通道隔河相望的少數民族村落,被視作是“一個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如今10年過去,那柯里的變化翻天覆地。沿著茶馬古道的青石板路,走進百年榮發馬店、那柯里風雨橋,可遙想當年茶馬古道的繁榮。寬敞整潔的村內道路,古樸簡潔的少數民族屋舍,小橋流水,鳥語花香,每逢節假日吸引著慕名而來的游客。
那柯里以“生態立村,綠色發展”為理念,將生態資源與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將鄉村振興與旅游業發展相融合,大力實施地震恢復重建、傳統村落保護等工程,致力于打造特色更加突出、環境更加優美、內涵更加豐富的*美休閑鄉村。如今,已建成河道自然景觀、古道陳列館等17個旅游景點,開辦農家樂20余家,人均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倍,鄉村旅游收入超過一半。良好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正成為村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不止在那柯里,普洱市思茅區時木茶廠三代茶人的堅守,演繹出綠色生態發展新傳奇。
85歲的“大國茶匠”肖時英每天與茶樹打交道,見到記者說得*多的就是生態。“立體就是利用空間,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增加收益。生態就是不依賴農藥和化肥,通過改善生態條件、改良土壤等方式來達到綠色發展。”肖時英介紹起立體種植滔滔不絕。
20多年前,退休的肖時英開始了茶樹生態種植的探索。他首創的新型“立體生態茶園”生產模式,有效解決了茶葉“豐產不豐收”、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難題,使茶葉產量提高了近一倍,被稱為“云南無性系茶樹良種之父”“臺地茶之父”。目前該模式已在全省推廣應用229.66萬畝。“看到爺爺幾十年如一日研究茶葉和為生態環保事業親力親為,我被深深地感動,今后將努力將茶人精神傳遞下去。”肖時英18歲的孫子肖灑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