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產品出村·助力脫貧”為主題的2018全國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在京啟動,首場對接活動現場簽約超過54億元,總采購額達127億元,采購量約252.6萬噸。產銷對接作用如此巨大。
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脫貧,產業發展在其中起到基礎支撐作用。產業扶貧能帶來可持續動力,實現長期穩定脫貧;產業還是其他扶貧政策落地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平臺。客觀上講,農產品產銷對接是當前產業扶貧的*關鍵環節。如果產品沒銷路,前端的生產就前功盡棄,后端的利益聯結也無從談起。更要重視的是,產銷對接關系到貧困戶脫貧的信心和決心。必須要多想辦法,讓好產品賣得出、賣個好價錢,使貧困戶勞動有收獲、付出有回報、生產有效益。
推進產銷對接,貧困地區有自己的困難。一是產地市場體系薄弱。缺少交易場所等必要基礎設施,沒有形成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的市場服務體系,流通“*初一公里”尚未打通。二是流通成本偏高。由于交通、物流等建設相對滯后,農產品往往因成本高而“運不出”,出現“原產地價格低到沒人要、市場地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三是市場信息不暢。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信息通道閉塞,導致生產和市場盲從波動,市場需求與生產供應無法有效銜接。四是品牌建設滯后。品牌意識淡薄,缺乏整體規劃,特色農產品品牌多、雜、小,多處于“有產品沒價格、有特色無品牌”的困境。
解決這些問題,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摸準脈絡、久久為功。在市場機制下,貧困地區由于資源要素貧瘠,單靠市場手段難以吸引優勢資源集聚,進而更無法形成有效的資源流動和要素配置,此時唯有注重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重點解決在產銷對接上一些基礎性的、管長遠的設施、機制等。扶上馬,再送一程。
首先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產地批發市場和田頭市場建設,發揮批發市場在物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傳播、技術交流等綜合性功能;利用田頭市場“農民家門口市場”的特性,發揮就近服務農戶、減少流通損耗、提高流通效率等優勢。同時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倉儲冷鏈設施建設,推進特色主導產業標準化建設,支持貧困地區健全農產品標準體系,加快農業標準化實施。
其次是加強軟件方面的建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特色產業市場信息監測與發布,及時為貧困戶提供市場政策、價格、供需等信息服務。支持用好“互聯網+”,加快發展貧困地區農產品電商,為解決農產品出村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加強貧困地區特色農業品牌建設,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加強品牌農產品培育、塑造和宣傳推介,打造一批競爭力較強、知名度較高的特色農業品牌。
*后是加強主體培育和利益聯結。加大對帶動貧困戶特色農產品銷售的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重點發展壯大一批脫貧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從政策上想辦法,建立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的機制,推動建立利益緊密聯結、產銷密切銜接的長期穩定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為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打下基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