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新辦召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說,“‘互聯網+農業’當務之急是推動農產品出村。”
“當務之急”,這樣的說法足以說明,農產品出村是多么重要的事。鄉村振興*離不開的就是產業振興,這就有個基本前提,就是不能讓農產品躺在地里,爛成地里,那樣的話,就會制造出誤農、傷農的悲劇。這些年,各地也都在想方設法把農產品賣出去,有些點子雖好,但只是一時有效,很難持久;有的方法雖新,但操作困難,成本太高。
那么,要讓農產品出村,到底應牽怎樣的牛鼻子,走怎樣的道路呢?基于當前的業態和趨勢,用大數據引導信息進村,用電商流量引領農產品銷量,應是*為理性的選擇。
先說一個令人驚嘆的事例,僅在去年,新電商代表拼多多就幫助全國農戶銷售183.4萬噸農貨,催生9億多筆扶貧訂單。在不經意間,這個電商“黑馬”已成“巨獸”,*近赴美上市更是成為熱點話題。拼多多能夠爆發性增長,就與背后存在龐大的中國農產品市場密不可分。正是利用“拼”式電商新模式,看準各地信息進村帶來源源不斷的農產品商機,這個電商企業才迅速度過“幼年期”,成為行業巨頭。
每一個“獨角獸”傳奇的背后,都有值得分析的時代背景和行業趨勢。農產品出村,正在催生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迅速成長。值得強調的是,農產品出村長期存在的問題,諸如信息、品牌、物流、配送等,也不斷促進傳統電商主動轉型升級,融入新零售浪潮,擁抱大數據信息技術,減少中間環節,走出單*量思維,注重與粉絲互動,增加社交環節,形成多場景成交,轉身成為新電商。
再說一個令人感嘆的事情。這兩天有消息說,重慶的“巫山脆李”今年估值將達20億元,昔日小小李子已經成為扶貧富裕果。巫山地無三尺平,山高水深,當地脆李雖好,卻運不出大山,這也成為當地農民的心病。經過理性分析,巫山選擇的電商,不是阿里,不是京東,而是做物流起家的順豐。如今順豐的發力,又絕不止于物流,而是在商流、信息流、科技領域進行投入部署,運用新電商玩法,為農產品出村找到多維度的支持。
讓農產品出村,走進城市,走進中國的大市場,甚至是國際大市場,大數據和新電商正在鋪設出一條條陽關大道。為此,就要學會對農業這樣的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分析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環境,因地制宜找到合適的電商模式。這就要求,政府服務部門、電商企業和廣大農民要形成閉環,政府要實施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準確提供數據服務,企業要及時迭代技術升級模式,農民要有應用使用信息化的能力,這樣,才能一起跨過數字鴻溝,把農產品送出村。
沒有什么可以阻擋新技術的浪潮,新時代農村需要基于大數據和新電商的更多新玩法。只有如此,農產品這塊巨大蛋糕,才能為人們找到“拆吃入腹”的*適當方式。也只有如此,農村才能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城市才能因為農產品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