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老潘,我還是個窮光蛋呢。”裕民縣察汗托海牧場庫勒村村民馬志芳逢人就這樣說。
“老潘不愧是老黨員,村里面的各項活動都積極參與,手把手給別人教大棚技術。真正的發揮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駐村工作隊隊員愛這樣說。
“老潘人真不錯,十里八村的人到他那里買菜,都是半價。這幾年,光菜錢我們就省了不少呢。”庫勒村人老是笑著說。
他們說的老潘就是庫勒村的村民66歲的共產黨員潘吉勝。
大棚圓了致富夢
曾經,潘吉勝同察場庫勒村的廣大村民一樣,春種秋收,僅靠自家不滿四十畝的職工地生活。妻子身體虛弱,孩子在上學,每年的醫藥費學雜費就夠頭痛的,貧窮就像陰霾一直縈繞在潘吉勝家。
怎么才能脫貧致富呢?正在發愁的潘吉勝通過新聞知道國家號召群眾調整產業結構搞多種經營,他趕緊深入市場調查,了解到當地的蔬菜市場供求是一大難題,城鎮居民吃菜主要靠從幾十公里外的162團及外地運進,長途運輸,損耗大,價格貴。與其靠天吃飯,不如種植大棚蔬菜。
沒有技術,就積極參加科技之冬培訓;消息閉塞,就按時按點在村遠程教育網絡室收看各地的大棚種植案例;種植成效不好,就分階段詳細學習兌花時間、技術與病害防治等一系列知識。經過一年的系統學習、細心培育便首戰告捷,僅靠3畝薄田種植大棚蔬菜純收入達萬元,老潘心里亮堂了。第二年又種植了2座蔬菜大棚,接著又試種了1座大棚紅棗也取得了成功,2010年他將蔬菜大棚擴大到4座。自此,他不僅解決了當地廣大職工吃菜難的問題,同時,他又探索水果種植高效新模式,大膽引進了經濟效益更好的大棚蟠桃種植。截止目前,潘吉勝一家就種植蔬菜大棚4座,大棚蟠桃4座,他也成為全縣的大棚種植能手和致富帶頭人,每年到他這里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共同致富才叫富
潘吉勝富了,但他沒有滿足于自己富裕的生活,心里時刻想著“一人富不算富,共同致富才叫富”。
村里人多但自己能力有限,那就先帶領一部分貧困戶致富,讓他們起到一個帶頭作用,進而帶動全村經濟發展。當時的馬志芳和潘忠宇是庫勒村有名的貧困戶和“懶戶”,老潘便先從他倆開始。
可俗話說得好“說起容易做起難”。首先馬志芳和潘忠宇他們種慣了“懶漢田”,如果不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一切都是白辛苦。為此潘吉勝針對他們倆的實際,制定了一整套幫扶計劃。在自己大棚中實地給馬志芳和潘忠宇做示范,同時動員馬志芳和潘忠宇參加科技之冬、到遠程教育站點學習知識,開闊眼界,而且還與站點操作員精選了一些實用性較強的課件進行播放。經過潘吉勝不懈努力,馬志芳和潘中宇慢慢轉變了舊思想,掌握了大棚種植的技術。
動力有了,技術有了,但沒有起動資金怎么辦?經過與家人商量,潘吉勝拿出3萬元為馬志芳和潘忠宇各建一座蔬菜大棚,又從自己家預苗棚中拿出價值近5千元的菜苗無償提供他們進行種植。由于他們沒有實際種植經驗,潘吉勝就主動登門傳授技術,到棚里手把手的教。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馬志芳和潘忠宇脫離了貧困,也成了小有名氣的種植能手,走上了致富之路。
現在一提起潘吉勝,馬志芳和潘忠宇都會感激地說:“大棚種植是個技術活,如果沒有老潘,我們哪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潘吉勝心里有更大的想法:“我想把庫勒村辦起大棚基地,擴大種植品種,每個村民掌握大棚種植,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潘吉勝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相信在他的幫助和帶動下,庫勒村的村民一定會越來越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