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個村子,叫興衛一隊,我們在城中村拆遷中刻意留下來的。”7月7日,南京棲霞區邁皋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潘尚俊領著記者,穿過城北一片片廢棄廠房和拆遷工地,來到京滬鐵路邊的興衛村。“興衛二隊、三隊都拆了,一隊緊鄰鐵路和興衛山,品相不錯,我們準備保留50棟民房,整理后建設‘村史館’,改造成‘文創小鎮’或‘藝術村’。”
登上興衛山,可以看到不遠處的丁家莊高層組團,以及側后方的南京火車站,周邊開發如火如荼。隨著交通改善、綠化提升,邁皋橋地價噌噌上漲,前方經五路地塊規劃商務商貿集中區,華潤、華發以72億元摘牌,著手投資200億元建設商住綜合體。興衛一隊在山腳下,區位環境不錯,為何整村保留不開發?
“村落也是歷史記憶,文創需要寧靜空間。”街道辦事處主任安太平說,截至6月底,邁皋橋地區16個城中村多已拆遷,成為南京鐵北改造中率先搬遷城中村的片區,僅保留興衛一隊,是為了給邁皋橋保留一片記憶,給村民留個“念想”——將來周邊高樓林立、舊貌換新顏時,大家再回來看看祖輩生活的村落,了解改造前的邁皋橋啥模樣。當然,彼時村子已是“舊瓶換新酒”,老村整治后改變功能,文創公司和白領人士將成為這里的“新主人”。
棲霞區鐵北片區從邁皋橋到燕子磯,面積30平方公里,歷史上是南京的老工業基地、城中村集聚區,如今規劃建設南京的邁燕新城。雖出于建設需要,這里的工業企業、城中村、棚戶區必須搬遷,但棲霞區并未簡單一拆了之,而是對該片區的文化遺跡、工業遺產摸排整理、保護利用,為新城建設注入“文化因子”。
和燕路是縱貫城北的主通道,這條路邁皋橋段有一條城北居民耳熟能詳的商業街——邁皋橋老街,長1.3公里,正按照民國風格改造。“和燕路從和平門(神策門)到燕子磯,*早是一條驛道,漸漸演變為商業老街,歷史上茶樓、米鋪、旅館眾多,陶行知、馮玉祥曾在這里生活過。”潘尚俊如數家珍,改造前老街街容凌亂,且跟和燕路隔著條“龍須溝”——北十里長溝二支。改造中他們先拆除河道上的違建,清淤治水,把暗溝建成敞開的濱河游園,接著對沿街立面出新,恢復梧桐印記、六角亭、十里長溝等歷史景點。如今老街人車分流,人氣很旺,放眼青磚小瓦、飛檐拱壁,一派“民國印象”。
和燕路通到江邊,是燕子磯老鎮。結合幕燕風光帶建設,燕子磯下的臨江街正拆遷改造,復建老街上的“工農兵飯店”“春江照相館”“文化站”等,打造10萬平方米的濱江小鎮。從燕子磯到堯化門,燕堯路長4.4公里,高出路基近10米,宛如一道綠色長廊。“這條路很有來頭,歷史上是明外郭的一段。”燕子磯新城規劃管理部陳智敏介紹說,明城墻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外十八”指的是明外郭十八座城門,其中僅燕子磯觀音門留有影像資料,新城建設大做“文章”:復建觀音門,讓游人登臨送目、俯瞰長江;土城頭路兩邊建起*寬達百米的綠化帶,形成整個新城的“綠廊”。陳智敏說,待周邊路網完善后,這條長廊將辟為“遺址公園”,串聯城北眾多開發小區,供周邊居民健步休閑之用。
燕子磯地區的化工企業也不是“一搬了之”,新城指揮部“沙里淘金”,把一些廢棄廠房“變廢為寶”。原南京化學試劑廠搬遷后,1.6萬平方米的廠房辦公樓改造為民國風貌的文化街區——“1934南京第九區”。“這里在民國時期是第九區,民族工業的發源地。”燕子磯新城有關負責人說,老廠房改造后,南京泰晤士國際學校投資5億元建設15年一貫制的國際學校,今年9月開始招生,加上進駐這里的南外仙林分校,讓整個新城的教育配套一下上了臺階。
老廠房里開辦國際學校,生產大隊蝶變藝術村落,鄉鎮公路變身“遺址公園”……這些“化腐朽為神奇”的改造故事,是邁燕新城精彩蝶變的縮影。“城市發展是個生命有機體,歷史傳承是一座城市的鄉愁。”棲霞區委書記邢正軍說,邁燕新城不僅要以優質配套、產業升級取勝,還要記住歷史、講好故事,建設有底蘊、有溫度、有情懷的城區,讓文化成為新城的“感召力”,成為凝聚居民的“黏合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