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七月黃桷蘭的清香,四川瀘縣天興鎮田壩村二社村民趙德全決定將自己的9間瓦房交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復墾。八年前,老趙在縣城買了房,老家房屋一直空著,這次自愿退出給全家帶來11萬多元收入。用他的話說,盡管不舍,但趁此機會“賣”給集體也比資源閑置浪費強。
老趙所說的機會是指2015年啟動的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四川有兩個縣入選首批33個試點縣,其中瀘縣主要承擔宅基地改革任務。三年來,建立了全縣31萬戶農村宅基地臺賬,摸清了近4萬戶閑置宅基地類型、結構、面積等。其中,農村宅基地一戶多宅、全縣自愿退出宅基地的農戶分別占總戶數的30%和35%。
這項涉及千家萬戶農民切身利益的改革試點,隨著趙德全等越來越多村民的主動參與,全縣總體呈現出耕地總量不減少、建設用地有保障、農村資產能活化、鄉村振興有支撐的良好態勢。
1
方式多樣 拆舊有補助建新有規劃
在宅基地改革中,瀘縣設計了新型社區、新農村綜合體、生態搬遷、易地扶貧搬遷、鄉村文化旅游五條路徑。在此基礎上,設置整體退出和部分退出等兩種方式供農民選擇。如在城鎮有穩定住所的,*放棄宅基地每人按應享受宅基地的法定面積30平方米,每平方米給予300元補助,同時對全家戶口遷移到城鎮并購買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按購買保險人數,每人*性補助3000元;如部分退出,則保留其宅基地使用權,根據房屋建筑結構和建筑面積,分類進行補償補助。
“這是政府為你們新規劃的房子,有大有小,戶型隨你選,”在瀘縣宅基地改革辦主任賈剛強的記憶中,這樣的宣傳搞過很多次。除了逢場日,“村村響”廣播、LED顯示屏、宣傳車等多種手段均被廣泛利用。據統計,全縣共發放宣傳資料兩萬余份,入戶調查萬余戶。“目的就是讓群眾都知道宅基地改革對他們意味著什么,能主動參與進來。”賈剛強說。
拆舊房子有補助,建新房子有規劃——瀘縣在廣泛調研基礎上,研究制定和修訂完善了農村村民建房管理、有償使用、有償退出、退出拆遷安置補償、復墾驗收、復墾指標利用、資金管理等11個配套政策;同時借鑒其他試點地區先進經驗,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了入市管理、征收管理、收益分配等9個配套政策。試點鎮(街道)、村(社區)建立完善相應制度,形成縣、鎮、村統一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體系。
按照宅基地改革的總體要求,瀘縣提出了“法定無償、節約有獎、超占有償、退出補償”及“規劃引領、總量管控、有償調劑、村民自治”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和使用制度,獎勵、補償、有償的具體執行標準均通過村民自治程序予以確定。試點中,新建幸福美麗新村35個,550戶農民實現跨區居住。
在*個吃螃蟹、首批啟動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費收取工作的天興鎮田壩村,村支書顏祥光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情景:“短短一小時收取了*批7戶村民共3100元的有償使用費。”顏祥光介紹道,*性交費1~10年不等,都由多次召開黨員代表大會、村議事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共同決定。“這筆費用由村集體保管,并建立了專項資金臺賬,主要用于本村公益事業、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使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2
統籌利用 多種路徑盤活閑置資產
嘉明鎮復興村在2014年時還是遠近聞名的省級貧困村,村集體完全沒有收入來源,又處在紅層丘陵地區,一到枯水期村民用水就成問題。
宅基地制度改革給這個村莊帶來了變化。2016年,該村完成拆舊地塊71塊,拆遷農戶188戶633人,實測復墾耕地188余畝,根據實際拆舊戶數和拆遷人口,建設聚居點1個,用建設用地指標16.23畝,騰退節余建設用地指標171.81畝。“對節余出來的指標,縣政府采取每畝12萬元的保底收儲價,*一項村里就收入了2000多萬元。除去農戶退出宅基地的補償與獎勵、拆舊復墾、中心村基礎設施配套等費用,村里節余資金800多萬。”村主任曾維清給記者算了算經濟賬,不僅用水難題得到解決,并于2016年實現了整村脫貧。
據了解,為激勵宅基地的有償退出,瀘縣確立了保權騰退、復墾整治、統籌利用制度,活化閑置資產。一是在農戶住有所居前提下,集體經濟組織允許農戶自主選擇全部退出、部分退出、暫時退出、*退出方式,給予不同的補償補助;二是對退出的宅基地,除去就地利用外,集體經濟組織委托村股份合作社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確定施工單位進行房屋拆除和耕地復墾。復墾的耕地暫且由退出戶承包耕種,生成的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歸屬集體經濟組織;三是對形成的建設用地指標,村組首先留足本級宅基地分配底線保障數量和經濟社會建設需要,再將節余的一部分用于縣內鎮、村、組之間有償調劑,對無人競買的,縣政府委托土地儲備中心保底收儲,或者調整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憑證入市出讓。
這種騰籠換鳥式的宅基地盤活機制甫一運轉,改革的內生動力立即呈現。目前,全縣20個鎮(街道)234個村騰退宅基地1.8萬畝,退出戶戶均收益4.2萬元,村集體平均收益突破100萬元。“讓宅基地入市,使其成為有效的生產資料,既可以增加建設用地,也可增加農民收入。”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謝德體如此評價。
3
放活使用 構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型
6月15日,瀘縣喻寺鎮譚壩村、雷壩村與邛崍市羊安鎮仁和社區簽訂了《宅基地退出復墾節余指標交易意向協議》。兩村將用300畝宅基地退出復墾節余指標,換取邛崍市羊安鎮仁和社區的資金8550萬元。
這一省域內跨市(州)村與村之間宅基地退出節余指標交易的背后,是瀘縣建立了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退出—收儲—入市—收益”的利用途徑,與“掛鉤—征收”互補的制度體現。
早在2016年,全國三項試點統籌推進后*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天興鎮田壩村2社面積1637.12㎡地塊就以每畝15.3萬元的價格成交。今年3月,瀘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又成功舉行4宗83畝農村宅基地退出結余建設用地指標拍賣會。
這些都只是瀘縣宅基地改革一個方面的成果。“下放宅基地審批管理權限、開發建設宅基地管理信息平臺、建立完善村民宅基地管理村民自治機制,貫穿于宅基地改革整個過程。”瀘縣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將存量建設用地審批權下放到鎮(街),在鎮(街)設立不動產登記站,整合鎮(街)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和國土所,實現房地融合管理;在下放審批權限的同時,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下壓宅基地監管權,實現農村建房管理的權責統一。“建立功能齊全的宅基地管理信息平臺,并與一張圖、不動產登記平臺和土地督察實地在線舉證系統聯網,實現批、供、用、管的全程監管。”
改革中,瀘縣研究制定了關于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爭議調處等配套辦法,涵蓋征前、征中、征后環節,并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住房補償安置、就業創業等多元保障方式,構建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型。“針對貧困戶,以騰退的宅基地建設用地指標,統規統建安康公寓、全面配套基礎設施和特色經作園區,并給予就近務工安置等扶助;貧困戶有償退出原有宅基地,以宅基地使用權置換房屋居住權,同時保有宅基地資格權,隨時可以申請退出安康公寓另行選址自建。”該負責人介紹,還可采取入股、聯營或自辦、招引業主經營等方式,發展鄉村旅游、社會化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幫助農民借勢創業就業。目前已建成安康公寓20個,882戶2087人實現易地安居樂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