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通河:“榛”產業給農民帶來真金白銀
通河:“榛”產業給農民帶來真金白銀
農業網   時間:2018/7/10 11:16:00  來源:東北網  閱讀數:373

“一粒榛子兩毛五,兩粒榛子相當于一斤玉米。”站在自家的榛子林中,黑龍江省通河縣富林鎮三寶村農民鄭民算起了他的致富“榛”經。這個幾年前還欠7萬多元外債、苦苦尋找致富門路的“不安分”屯里人,如今借助大果榛子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明白人”。

通河縣地處小興安嶺南麓,“七山一水半分田”,全縣林地面積超過40萬公頃。地處平原區,種植水稻的農戶收入較高。但山區土壤貧瘠,當地農民曾多年只靠種植玉米、大豆,收入較低。

“那時年景好一畝地也就掙二三百元,年輕人娶不上媳婦、養不起孩子。”通河縣三站鎮農民宋全說。

為了過上好日子,“不安分”的鄭民跑到遼寧、吉林等地學習,經過反復比較,相中了適合寒地種植、產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大榛子。他通過親戚介紹,高息借了7萬元,在承包的荒山上一口氣種上60畝榛子苗。

新栽的小苗又矮又細,種慣了玉米、大豆的鄉親們來看熱鬧。人們議論紛紛,“這漫山遍野插筷子,還想掙錢?”“純粹瞎整胡鬧,有他哭的時候。”

面對鄉親們的議論,鄭民對妻子張雪竹說:“就算賠了去要飯,也要干到底。”往山上挑一挑水要半小時,只能澆4棵苗,兩口子早出晚歸忙了1個多月把苗澆完。榛子3年才能結果,鄭民就像愛護孩子一樣,在山邊守了3年。

首批收獲的榛子讓鄭民和鄉親們都“瞪大了眼”。大果榛子平均畝產三四百斤,每斤30多元且供不應求,畝效益比種大豆高20多倍。隨著榛子樹齡增加,榛子產量也逐年遞增。嘗到甜頭的鄭民,將榛子種植面積擴大到230畝,還成立了合作社。曾經看熱鬧的鄉親們紛紛入社,如今合作社種植面積7500畝,入社農戶347戶,其中帶動貧困戶30多戶。

一場夏雨過后,山邊綠意蔥蘢,綿延的山巒煙云繚繞。64歲的富林鎮林勝村農民許峰特別喜歡雨后到榛子林里溜達。“以前這山坡地雨天泥水四處淌,改種榛子后,小雨不見水,大雨清水流。”

既能調整產業結構富民,又能保護綠水青山,看準了大果榛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通河縣經過反復論證,把這個產業作為立縣的支柱產業之一。技術兜底、政策扶持、引進加工企業完善產業鏈等多措并舉,鼓勵農民種植榛子。

通河縣林業局局長喬磊介紹,為確保榛子苗成活率,通河縣每年都邀請來自北京、遼寧的榛子領域權威專家進行技術指導,縣里還出臺政策,讓種植戶每畝至少獲得800元的資金補貼。

在通河鎮金河村,外出打工多年的柴光勇回到了家鄉。今年春天,他投入十幾萬元,承包了150畝地種植榛子,還套種辣椒、藍靛果。柴光勇還注冊了自己的品牌,通過微商銷售,產品廣受歡迎。

有了大榛子,摘掉窮帽子,通河縣有586戶、1032名貧困人口已經通過榛子產業脫貧。祥順鎮黨委書記李南說,全鎮6000畝旱田,種了4000畝榛子。就連村屯邊上的綠化樹都用榛子,收益歸村里的貧困戶,已有3個村16戶貧困戶從中受益。

截至目前,通河縣共種植大果榛子20萬畝,約占全國榛子人工種植面積的六分之一,將全縣綠化率提高0.3%。大榛子產業帶動全縣農民人均收入4年間從1萬元增加到1.57萬元。未來全縣計劃推廣榛子種植面積50萬畝,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至少1萬元。

“把生態做成產業,把產業做成生態。”被稱為“榛子書記”的通河縣委書記劉長河說,大果榛子投入不高、產出高、好管理。通過發展榛子產業,通河縣探索了山區產業振興和綠色農業的新路,給子孫后代留下永續利用的“綠色銀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mt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