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森林資源及其生態功能四十年監測與評估》出版,*披露了我國1973年-2013年實施的8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的數據規律、變化及原因,*連續、動態地評估了40年間我國的森林生態服務功能。
1973年-2013年間,我國森林數量持續增長,面積由1.22億公頃增加到2.08億公頃,凈增858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2.7%提高到21.63%,提高8.93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由86.56億立方米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凈增64.81億立方米。森林質量不斷提高,每公頃蓄積量增加1.85立方米。森林結構趨于合理,優勢樹種組趨于多樣化,大量速生、優質樹種出現。林種結構由用材林占*優勢,轉變為防護林占*優勢。齡級結構也趨于合理,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40年間,我國森林調節水量年增加2827.72億立方米、固土量年增加37.04億噸、保肥量年增加1.84億噸、固碳量年增加2.06億噸、釋氧量年增加7.36億噸、林木積累營養物質量年增加1190.28萬噸、產生負離子量年增加91.46×1025個、吸收污染氣體量年增加1919.5萬噸、滯塵量年增加28.53億噸。
研究顯示,我國森林數量持續增長,生態功能顯著增強,充分反映了近40年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果,其中保護區的設立提升了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文化景觀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向人類社會提供潔凈的水、多樣的基因資源、獨特風景等服務能力。
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和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以來,森林覆蓋率、植被蓋度和物種多樣性呈明顯上升趨勢。但我國森林資源分布仍顯不均,森林資源與其生態功能的時間、空間分布特征規律高度一致。東北部地區、西南部地區資源數量較多,森林生態服務功能較強,西北地區、中原地區及東部地區資源數量較少,森林生態服務功能較弱。但東南地區及中部地區森林發展速度相對較快。
研究成果是森林資源連續清查體系和森林生態系統服務連續觀測與清查體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大尺度融合,揭示了森林資源及其生態功能消長變化的驅動力,包括森林資源自身生長、枯損的自然規律、外界生長條件、自然的破壞、人為經營活動或破壞等,有助于我國開展生態系統服務資源負債表的編制工作,推動生態效益科學量化補償和生態GDP核算體系的構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