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后一袋谷子裝車,農戶張家悅臉上終于掛上了笑容。谷子復種,經報道后得到全部認購,這是來自社會的幫助,更是社會對農品的認可。在市建委幫扶組的幫助下,困難村陳家橋村將走精耕為方向的合作社之路,借助農業產業升級摘掉全村的貧困帽。
扶貧找準突破口 種糧上找尋發展
穿鞋下炕,溜達到谷倉瞅瞅,是張家悅每天農活的開始。谷倉里曾經堆積如山的谷子,既是全家的希望也是困擾。張家悅做了一輩子種糧大戶,嘗鮮敢拼已經融入性格。近兩年來,嘗試復種谷子,讓他和全村糧食種植戶看到了希望。“嘗到點甜頭,去年開始增種了五畝谷子,卻一下子耽誤進去了。”老伴何秀穩埋怨中帶著心疼。因為這不僅是一家人的嘗試,更是全村其他種糧戶眼里的“*后一根稻草”。
全是基本農田、都種大田作物、缺少年輕勞力,農業地區貧困村的特點讓薊州陳家橋村占全了。“對于處于貧困谷底的村落,只有正確的脫貧方向還不夠,我們得為他們搭好梯子,推著拽著再幫一程。”胡寶來在陳家橋村幫扶一年,走遍了村里126戶家中。每戶都有各自不同致貧的原因,但小康的愿景卻是一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位于薊州區平原地區的上倉鎮,有的只是耕地和便捷的交通位置。然而多年來由于沒有整合規劃、銷售渠道單一等原因,貧困村因“種糧傷農”發展更加艱難。“但是我們還是得向土地要發展,精耕細作、差異種植、渠道拓展,我們要有突破點。”胡寶來表示,在走訪中,張家悅的情況引起了幫扶組的注意。種糧大戶家卻也不富裕,幫扶組認識到他家的案例應該作為扶貧突破口,擊破關鍵困難,底下往往勢如破竹。
千斤谷子有著落了 籌劃建設合作社
從八年前的流轉承包150畝地,到去年試種15畝谷子,張家悅一家在種糧上一直走前全村前頭。“*近幾年愿意種田的人不多,張家悅家算是村里務農的帶頭人。”陳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張祥軍介紹,該村共有耕地500余畝,多數為村民幾畝、十幾畝的散種。這幾年,張家悅家一家從積極種植大田糧食,也開始嘗試轉向創新種植各類高營養、無公害的農產品,為的是錯位種植,有自己的特色。2017年,張家悅共種植了15畝谷子,畝產達600余斤。然而自收割以來,仍有近4000斤谷子和500余斤小米(谷子脫殼后)尚未銷售。張家悅家這些“余糧”成為全家人春節前的頭等大事。
“銷售難也不能繞著走,拓寬銷售渠道才能打通發展道路。”面對這樣的村情,市建委幫扶組胡寶來*次在市區和薊州區之間往返奔波。恨車小,怨路遠,心里急,但幫扶的腳步沒有減緩。幫扶組先后通過每日新報等多家媒體反映谷子滯銷難題,受到社會企業關注。天津中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俊偉看到本報報道后,及時聯系當地農戶認購了1000斤小米。同時幫扶組調動親友和同事也采購了部分小米,解決了老張家的谷子滯銷難題。
目前,市建委幫扶組也在與張家悅一起積極籌劃自己的農產品品牌,籌劃當地農戶建立合作社,并設計相關產品包裝,希望能夠在今年年底實現農業品牌銷售之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