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飛峙晉江邊,引領明時千百帆。大海重開新絲路,墻梔如林慰先賢。”走進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故事館,迎面墻上醒目地展示著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琦嶸為圍頭村題的詩。
圍頭村位于晉江市東南沿海突出部,是祖國大陸距離金門島*近的地方,相距僅5.2海里。自唐開元以來,圍頭古村落已有1306年的歷史,以“南北洋舟船往來必泊之地”而聞名。戰地文化、濱海文化、漁村文化、華僑文化、涉臺文化……多元文化匯聚相映生輝,如今“漁業生產+旅游+休閑+文化”已成為圍頭漁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
透過圍頭產業看晉江農業今與昔,圍頭,曾經的小漁村,如今的全國“*美漁村”。一路走來,圍頭村踐行著“晉江經驗”,譜寫著晉江農業發展的篇章。
說實話,在晉江這個經濟發達的地方,農業的比重真的不大,其產值僅占總產值的1.1%。但比重小并不等于不重要,并不等于不要發展,而只是要考慮如何發展的問題。用晉江市副市長李志強的話說:“晉江的農業不是‘心肝農業’,而是‘脾腎農業’,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生態意義和社會意義上,是晉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高效現代外,晉江農業的作用更多體現在生態、旅游、休閑、文化、鄉愁等諸多方面。”晉江市農業局、林業局局長李友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人均不足2分地
高效益帶來好收益
福建是個耕地資源緊缺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但同時海域面積達13.6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3752公里,位居全國第二。晉江的情況則完全一樣,農民人均耕地不足2分,但海域面積達95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0公里。所以,晉江的農業首先要在小格局高產出上做文章。
福建省是全國鮑魚養殖*大省,全省的鮑魚產業是福建海洋漁業經濟“十三五”規劃中重點打造的百億元產業鏈之一。
晉江福大鮑魚水產有限公司創建于2005年5月,地處晉江市金井鎮南江村,養殖范圍屬于海洋功能區劃確定的工廠化養殖區內,是一家大型陸地封閉式工廠化養殖企業,占地面積60畝,育苗和養殖水體達2.3萬平方米。金井鎮南江村黨支部書記李鏡波介紹,鮑魚的養殖利潤非常高,公司年可繁育優質良種鮑苗1500萬粒、年產種鮑50萬粒。通過與廈門大學展開技術合作,共同開展鮑魚循環水養殖系統技術工藝研究,現已基本掌握了鮑魚循環水養殖的水處理關鍵技術。
在廈門大學科技人員的指導下,企業將有望開展較大規模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建設,并逐步實現鮑魚生態養殖工程化。同時,南江村村民的經濟來源也以海水養殖業和近海捕撈為主,其中養殖業解決了全村近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就業,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目前,全村有鮑魚養殖場及各類對蝦育苗場22個,海洋捕撈漁船28艘。
2017年9月,晉江福大成為金磚*廈門會晤水產品*基地,選送產品“皇金鮑”成為元首級晚宴佳肴。
除了有著海洋資源優勢的漁業產業,很多人不知道晉江是福建省*的胡蘿卜種植基地,也是全國冬種胡蘿卜面積*的縣區之一。晉江本無胡蘿卜,2002年開始引進種植,開始時試驗示范面積僅300畝,到2008年,推廣種植面積達7500畝,經過多年擴張,到2016年全市胡蘿卜種植面積達6萬畝,產量24萬噸,規模為全省*,從事胡蘿卜種植的各類經營主體達350家。
目前,晉江胡蘿卜畝產達5噸以上,生長期長的品種每畝產量*可達9噸,畝均效益3500元。品種主推“坂田七寸316”良種,兼有“美國助農”“紅地”等品種,其中“坂田七寸316”約占種植面積的80%。“坂田七寸”,聽名字就能猜出是從日本引進的良種,屬中晚熟胡蘿卜品種,產量高,品質優,商品性好,耐貯運,適宜保鮮加工出口,較抗白粉病和根線蟲。尤其是其商品標準化程度高,每根長7寸,即24厘米左右,其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5月31日,福建省農業廳、發改委、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廳公布了*批82個福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晉江胡蘿卜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榜上有名,是福建省*一個胡蘿卜優勢區。
晉江的地少,一般村子的耕地少則1000畝,多不過2000畝,加之做生意或在企業打工的農民多,所以土地的流轉率很高,達到60%。把土地集中在愿意種地的人手中,這樣成本會降低,效益也會提高很多。
李錦成是晉江的一位普通農民,他在磁灶鎮前尾村承包了1000畝地搞種植,要知道這幾乎是前尾村的全部耕地了。李錦成在這1000畝地里進行稻菜輪作,兩季水稻、一季蔬菜,蔬菜包括花椰菜、蠶豆等,一年純收入能達到100萬元。在李錦成的大片水稻地里,翠綠滿目,生機盎然。村黨支部書記陳孟建告訴記者,前尾村已被列為晉江市田園風光開發區,這大片水稻田必不可少,既賺錢又“美麗”了鄉村,一舉兩得。
點亮智慧農業的燈
與時代同行
智慧農業是農業產業加快轉型升級調結構的重點,是現代農業的一大發展方向,也是晉江農業一直以來的實踐。
6月14日,記者來到位于內坑鎮砌坑村的力豪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大棚里,正在生長著的小西瓜袖珍可愛;大田里,甜玉米郁郁蔥蔥。
力豪公司是晉江創建省級現代蔬菜產業園的核心企業,同時也是國務院扶貧辦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實訓基地,今年取得農業農村部中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GAP),目前公司建成物聯網系統,實現種植過程全程可視化及生產全程可追溯。公司董事長尤德鑫向記者介紹:“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一直在做陶瓷生意,2015年5月成立這個公司,投入重心從工業轉向農業板塊,目標是把力豪做成一個大的平臺,整合當地的農業資源,解決農戶種植難、銷售難等問題。公司現流轉砌坑村土地總計1215畝,已經開始生產的大棚有250畝,惠及當地村民大約900多戶。”
在說起經營現代農業的心得時,尤德鑫說,農產品首先要品質好,安全適口;其次要品相好,整齊好看;*后要品牌好,這是走向市場并且做大做強的必要條件。品質-品相-品牌,是另一種理解和表述的“三品農業”。
作為一家年輕的現代農業服務公司,福建省晉航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晉江范圍內*專業的智慧農業平臺建設供應商。公司總經理洪良彬告訴記者,公司開創了晉江*無人機植保業務,在晉江積極推行農業無人機植保,實現“公司+基地+農戶”的植保服務,防控病蟲害。目前,晉航植保已承接福建省內10萬余畝水稻的防控作業,并試驗成功胡蘿卜這一晉江特色作物的無人機植保技術。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鄉愁就在村里頭
聽潮、看海、逐浪、踩沙灘、吃海鮮、住民宿、聽故事、體味紅色文化……一站式鄉村旅游目的地的*“海峽*村”圍頭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濃濃情懷的村莊。
2007年以來,圍頭村先后獲得“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30多個“國字號”和“省字號”榮譽。
據圍頭村黨支部書記洪水平介紹,全村經濟正在走“漁業生產+休閑旅游”的發展之路,把鄉村旅游融入到漁業生產當中去,從而提高漁業生產的附加值,去年全村一年游客量突破150萬人次,是全省人氣很旺的鄉村旅游景點。休閑漁業拓展了圍頭漁民的增收渠道,2017年,全村鮑魚養殖產值達到2.5億元,鄉村旅游收入達到1.2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5萬元。
2017年,圍頭村獲得全國“*美漁村”稱號,是晉江推進“海洋+旅游”,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與生態融合的一個典范。
李友加說,圍頭村因勢利導,推進“旅游+”,從整合“濱海、戰地、漁村、僑臺、海絲(海上絲綢之路)”五大文化到構建“綠色漁村、藍色海灣、白色沙灘、紅色遺址、金色人文”五色圍頭入手,致力于打造旅游與鄉村建設和生態融合的鄉村旅游特色村,其做法很有借鑒價值。
運伙村是晉江市老區村之一,以曾任泉州中心縣委書記的革命烈士許運伙的名字命名。全村總人口1395人,旅居中國港澳臺及海外的僑胞有2000多人。
今年72歲的鄭金表老人現任運伙村村委會主任,采訪當日正值世界杯開賽第二天,走進老人家中,電視里正在播放世界杯賽事的回放。老人身穿白色運動T恤,頭戴白色棒球帽,神采奕奕地向記者介紹他的家——金表體育文化展覽館,這里陳列著老人與多位體育明星的合影,并收藏了數千件和體育相關的紀念品,也是運伙村的另一個“名片”。
相較于其他的美麗鄉村,運伙村沒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卻以山體景觀、水體景觀、現代農業和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勤勞的運伙村村民將家鄉打造成集紅色文化、金色文化、綠色文化、藍色文化、紫色文化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旅游基地。如今的運伙村不僅是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三星級單位、中國*美休閑鄉村,還是福建省文明村、福建省生態文化村、泉州市十佳鄉村休閑基地、泉州市首屆十佳美麗鄉村、晉江市美麗鄉村典型示范村。
近三年來,晉江市累計投入7.54億元,打造各級美麗鄉村70個,現已培育42個晉江市*美鄉村和42個晉江市*美鄉村創建村。開展以“微景觀、微菜園、微庭院、微森林、微墻繪,大學生夏令營、國慶建造營、校園雙微創意營、大樹微景觀工作營、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營,大學生農業農村創業創新”為主要內容的“五微五營雙創”活動,2017年7月-今年1月,吸引100多支團隊、370多名在校大學生到村(社區)利用“四旁四地”、邊角地塊創作一大批原生態、鄉土味鄉村微景觀,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從“高大硬”向“實精美”(即實用、精致、美麗)轉變發展;完成5輪22個村級公園的評審,15個村級公園建設完工。
同時,晉江還選擇14個重點片區和兩個特色田園風光基地作為全市打造田園風光的主抓手,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涉及耕地面積共8.11萬畝,其中基本農田7.1萬畝。待2019年田園風光項目全部成型后,不僅會有大片的農田,還會有馬拉松綠道、胡蘿卜博覽園和綠色植物長廊等美麗景觀。“一定會讓人記得住鄉愁的!”李志強說。
同樣的土地,別樣的產出。
“我們要發展好工業,但還要發展好農業,不能因為城市發展建設,而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是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梁建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出的一句話,說得真好,應該點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