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阿里巴巴在湖畔大學如約發布了*份脫貧半年報。半年報顯示,阿里脫貧基金成立以來成績斐然,832個*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網絡銷售額超過260億元。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通過“訂單農業”新模式,杜絕“跟風種植”,從源頭上解決了農產品滯銷難題。
去年12月1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成立脫貧基金,計劃在五年內投入100億探索“互聯網+脫貧”模式。彼時馬云表示,脫貧將成為阿里新的戰略業務,將重點在教育、健康、女性、電商、生態五大領域開展,在投入100億脫貧基金的基礎上,希望通過技術支持,*終帶來價值1000億乃至10000億的脫貧效應,并承諾每半年向社會公布脫貧工作。7月10日的脫貧半年報發布現場,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同樣表示,阿里巴巴助力脫貧的核心理念是注重“授人以漁”,即幫助貧困地區人民具備內生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放大整體脫貧效應。
作為阿里電商領域脫貧的負責人,張勇打造電商脫貧樣板縣的計劃已初現成效。以巴楚留香瓜為例,新疆巴楚(南疆)屬于深度貧困三區三洲的貧困縣,當地特產哈密瓜,將密瓜賣出去是當地脫貧的*主要手段。阿里“農村淘寶”聯同合作伙伴,幫助巴楚縣打造“巴楚留香瓜”區域品牌,設定“一藤兩瓜”的種植標準結合“天貓沙漠蜜州”標準化農場模式,全面附能密瓜產業,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經過多方半年來努力,目前500戶貧困農民從畝均收入400元提升到了平均3600元,巴楚留香瓜成為了當地重要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在銷售端,阿里巴巴充分整合資源,不僅在淘寶平臺開設專門的“興農扶貧”頻道,2018年1月以來,“興農扶貧”頻道覆蓋8個省141個縣,包含51個貧困縣,接入商品701款。而且,阿里巴巴把銷售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作為“新零售”的戰略性業務來抓,實現天貓超市、盒馬鮮生、大潤發、銀泰等線上線下渠道同步聯動,形成優質農產品銷售矩陣。
“大部分貧困地區都有優質的農產品,但普遍缺少有效的銷售渠道,更難以形成品牌。阿里巴巴將促進貧困縣農產品產銷對接,作為電商脫貧的主要方向。”張勇介紹,“阿里巴巴利用自身平臺優勢與技術力量,科學研判消費需求與趨勢進行,通過‘訂單農業’新模式,杜絕‘跟風種植’,我們總講換道超車,也許可能在‘訂單農業’這樣的新賽道上會出現,脫貧路上我們要做創造者,要有決心、恒心和耐心。”
電商脫貧是數字化時代扶貧的新模式,其中農產品上行,即利用電商幫農民賣農特產品,由于初期沒有形成標準化和規?;?,是電商脫貧發力的重點亦是難點。對此張勇坦言,發掘好的產品,找到對應的市場,樹立產品的標準與品牌是非常難的事情,“但正因為難,才需要我們去做,正因為難,一旦做成了,才會成為當地穩定的經濟發展引擎。”
“要改造當地的一個產業,涉及全產業鏈的支持,這需要投入的不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時間和資源的整合,要拿到好結果,周期一定會比較長。”張勇說。
戰略耐心,亦是阿里電商脫貧的一大亮點。阿里將鄉村戰略和高科技、全球化一起,并列為三大核心戰略,公司投入力度巨大,除成立百億脫貧基金外,合伙人也都承擔了扶貧KPI。
張勇表示,百億脫貧基金不是用來捐款的,而是驅動生態圈的技術、金融、物流、教育等基礎設施,幫助貧困地區建立產業構架、產品標準、服務體系,以及駕馭大數據培育產業發展、感知市場脈搏的整體能力。同時他也透露,下半年阿里“脫貧”戰略將由線上打通線下,幫助更多貧困縣的特色產品輸送給城市消費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