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就要作繭了,正是轉場的要緊時候。”65歲的丁有成小心翼翼地走在山坡上,幾乎濕透的襯衣貼在后背,兩只手緊緊扶住頭頂的籮筐,里面是通身金黃色的柞蠶。
擁有悠久養蠶史和數百萬畝宜蠶林地的河南省南召縣近年來通過發展養蠶業帶動家住山區、有勞動能力,但年齡較大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在家門口養蠶脫貧致富。
“五六十歲的農村人,沒有文化沒有技術,打工誰要?”已經是附近十里八鄉養蠶脫貧帶頭人的丁有成說,“現在,養蠶不難,政府資金補貼;賣繭不難,企業托底收購。”
南召縣蠶業局局長程興華說:“養蠶是一個短平快的項目,每年集中勞動時間大約3個月。去年,南召縣農戶養蠶、參與打工等共約1680戶,收入約1.25億元。”南召縣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三免費”政策:蠶坡免費,蠶種免費,技術指導免費。
產業鏈條不斷拉長,新產品研發成功并受到市場歡迎,既為養蠶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環境,也成為當地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和政府招商引資的名片。圍繞“蠶-繭-絲-綢”的特色產業基地正在河南西部山區縣形成,化妝品、保健品等高科技產品也成為新的研發、投資方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