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大理洱海沿線客棧、22家國有企事業單位退出撫仙湖一級保護區……2017年來,云南河湖保護重大舉措引人注目。
事實上,為了搶救被污染的滇池,昆明早在2008年就提出推行“河長制”,走在全國前列。10年后,云南已全面建立河(湖)長制,67928名河(湖)長2017年巡河(湖)318530人次,開啟河湖保護、治理新時代。
云南地處長江、珠江和東南亞主要河流的上游,擁有珠江、紅河、瀾滄江等六大水系以及滇池、洱海、撫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是中國西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寶庫。
然而,“高原明珠”——滇池一度污染嚴重,水質由清澈見底逐漸惡化為劣Ⅴ類;1996年、2003年、2013年,大理洱海出現藍藻大面積暴發和聚集,水質下降……云南河湖治理形勢嚴峻。
“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在滇池流域全面實行河(湖)長負責制,并將其納入地方法規,這在當時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云南省水利廳河長(湖)制工作處副處長唐光明告訴記者,當時,昆明市各級領導分別擔任市、縣、鄉鎮的河長,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滇池治理取得實效。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決定在全國范圍內2018年底前全面推行河長制。
不久后,云南省委省政府自加壓力,提出要提前一年全面建立河長制。云南省委書記陳豪曾說,“全面推行河長制是件大事,對云南來說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于是,云南省委書記陳豪、省長阮成發、省委副書記李秀領分別擔任云南省總河長、副總河長、總督察,兼任撫仙湖、洱海和異龍湖三個湖泊的河長。
“高位推動,領導率先引領,是云南‘河(湖)長制’的鮮明特色之一。”唐光明介紹,此外,在中央《意見》要求推行四級河長制的基礎上,云南增設村河長,建立五級河(湖)長制;把水庫、渠道納入,實現河湖庫渠全覆蓋管理保護;發揮人大、政協作用,全面建立省、州、縣三級督查體系。
“從2015年起我就擔任采蓮河的河長,負責河道的綠化、水質監督等問題。”云南省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海埂街道管理處副主任王玉明站在采蓮河河長公示牌前告訴記者,他就住在采蓮河邊,一周巡河3-4次,遠遠超出1月1次的巡河要求。
公示牌上,公布了市-區-街道-社區4級河長的姓名、聯系方式,當中包含了王玉明和4名社區級河長的個人手機號。王玉明說,“2017年公示牌剛剛設立的時候,我經常接到群眾電話,他們希望擴寬河邊步行道、加密座椅、增設公廁等,這些問題我們全部改善完成,現在來采蓮河鍛煉、散步的市民越來越多。”
在采蓮河起點,記者看到一個水質檢測裝置,用于監測河流斷面的水質情況。王玉明介紹,“這也是昆明先行先試的經驗之一”。
昆明市在滇池流域河道率先實行生態補償機制,讓產生水污染并治理不力的縣(區)區對相鄰縣(區)給予經濟補償,促進河道上下游屬地強化責任。目前,相關部門正計劃把這一經驗在全省推廣,調動區域治污積極性。
截至2017年底,云南河(湖)長制組織責任體系全面建立,67928個河(湖)長覆蓋全省7127條河流、41個湖泊、7103座水庫、7992座塘壩、4549條渠道。在各級河(湖)長的努力下,2017年,大理實現“洱海水質綜合類別6個月Ⅱ類,6個月Ⅲ類,全年不發生大規模藍藻水華”的年度目標;2018年一季度,滇池外海、草海水質達到IV類。
云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省河長制辦公室主任劉剛稱,下一步,云南將加快對“一河(湖)一策”的制定,進行分類治理。“十三五”期間,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規劃項目共374個,總投資達588.52億元。
從單純的治理污染到“生態立省”,從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到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邁進、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云南河(湖)長制的實踐經驗,折射出中國發展新時代對綠水青山、綠色生態的全新追求。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