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寧夏吳忠市產業花開富萬家(圖)
寧夏吳忠市產業花開富萬家(圖)
農業網   時間:2018/7/12 15:42:00  來源:吳忠日報  閱讀數:594

黃花種植

  北望巍巍賀蘭,南觀煙雨六盤,西接奔騰黃河水,東臨逶迤明長城。在寧夏地理中心點的平原上,矗立著一座冉冉升起的移民新城——吳忠市紅寺堡區。

  推動產業脫貧是紅寺堡區加快發展的永恒主題。奮進的農科人深知,必須進一步以“脫貧攻堅、增收富民”為核心,重點做好特色產業提升,新興產業壯大,傳統產業與現代營銷融合,采取“七突出七促進”措施,推進葡萄、枸杞、草畜等“3+X”產業提質增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脫貧。

  朵朵黃花鋪就金色致富路

  在紅寺堡區太陽山鎮興民村,成片的黃花映入眼簾,連片的綠色一望無際,伸向空中的青黃色花苞亭亭玉立。頭戴遮陽帽、腰掛編織袋的采摘工三五成群地在一米多高的黃花叢中往來穿梭,將黃花盡數收入囊中。該村民李耀珠家里種了30畝黃花,他說:“種黃花這10年,我家買了兩輛小汽車,年收入十多萬元,日子比以前好了太多。”

  近年來,紅寺堡區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堅持將脫貧攻堅工作建在產業鏈上,不斷培育新型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并采取有力措施,使黃花菜產業長足發展,已成為鄉村美麗、農民富裕的主導產業之一。目前,累計種植黃花菜規模達到6.5萬畝,引導和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165家,預計到2020年可實現產值5億元。

  在沙灘上發展產業并非易事,而獨特的土壤、氣候等因素為當地發展黃花菜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了引導群眾集中連片、規?;N植,紅寺堡區多方籌措資金,對黃花菜產業進行大幅度補貼。出臺“311+8”扶持政策,對新增黃花菜分三年補貼500元/畝。對發展高效節水項目的村和集中連片種植3000畝或達到高效節水總面積85%的村,*性補貼800元/畝。近兩年補貼資金累計達到3000萬元以上。同時,專門籌資2500萬元,設立黃花菜產業擔保基金和特色產業扶持項目,對黃花菜收購、加工企業予以扶持。

  品牌,紅寺堡區黃花菜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該區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食品生產許可“SC認證”,目前已完成有機認證、“SC”認證和追溯體系建設。無公害認證、綠色認證和地理標志認證正在有序推進。注冊了“塞上陽光”紅寺堡富硒黃花菜公共品牌和“興茗萱”企業商標。在培育當地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黃花菜產業收購、加工、銷售的同時,注重“走出去、請進來”,邀請湖南有機食品、福建十八格等黃花菜加工企業來紅寺堡區考察,洽談合作意向。特別是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貴州航天智慧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在紅寺堡投資建設10萬畝黃花菜加工銷售企業。目前雙方已達成投資意向,并簽訂了投資協議。大力支持合作社積極參加全國性農產品節會,不斷提高黃花菜在全國的知名度。

  串串葡萄釀造紫色幸福夢

  中圈塘村,一個羅山腳下的小山村。11年前,也正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成了紅寺堡人紫色夢想孕育的地方。

  走在村里,你處處可以感受到葡萄產業給中圈塘人帶來的變化,每個村民臉上都掛著脫貧致富的自信。村民喬文生膽大心細,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成了村里*個敢吃螃蟹的人。喬文生帶頭在村里種下了14畝葡萄,種植葡萄的第三年,喬文生的葡萄成熟上市,他*性賣了7.8萬元,不僅成了村里人羨慕的對象,還成了種植葡萄的“土專家”。

  從喬文生在中圈塘村栽下*株葡萄苗至今,紅寺堡區堅持“生態保護,統一規劃,特色發展,精品高端”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葡萄種植業,初步建成萬畝葡萄基地5個,千畝葡萄基地9個,種植面積10.6萬畝,達到寧夏4個葡萄產區之首。農民種植葡萄畝均收入4000元,年戶均收入4萬元,有效解決農民就業8萬人次,帶動農民務工收入達到8000萬元。

  游走在紅寺堡區各個酒莊,哥特式城堡、一望無際的葡萄園……置身其間,別有歐洲小鎮的一番風情。如今,紅寺堡區已注冊葡萄酒企業42家,建成酒廠5家、酒莊12家,批復代建酒莊9家,年葡萄加工能力4萬噸、生產葡萄酒900萬瓶,綜合產值4億元左右。

  “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開放的寧夏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更為紅寺堡區葡萄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和更加廣闊的創業平臺。“我區將把葡萄產業作為托舉紅寺堡人‘紫色夢想’的主導產業,堅持小酒莊、大產區的發展模式,不斷提升‘中國葡萄酒*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紅寺堡區區長譚興玲說。

  顆顆枸杞點燃紅色好日子

  連日來,當你漫步于百瑞源紅寺堡原生態有機枸杞種植基地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每株枸杞樹都掛滿了成熟的枸杞,一串串枸杞就像一盞盞小紅燈籠,在陽光下閃著迷人的光彩,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紅果果變成了致富的金豆豆,這是紅寺堡區移民群眾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如今越來越多的移民依托枸杞產業告別了靠天吃飯的辛酸。大河鄉大河村姬海霞說,前些日子剛剛開始采摘枸杞鮮果,由于標準高,每天采摘量在30斤左右,每斤采摘費可達4元左右,每天平均收入可達到120元左右,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

  近年來,該區逐步引進了寧夏賀蘭山地源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寧夏百瑞源枸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種植、加工企業15家,并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生產基地,創建名優品牌,拓展銷售渠道,促使分散的種植經營模式向集合生產經營模式轉變,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紅寺堡區枸杞產業協會為平臺,聘請自治區農科院秦墾、何佳兩位專家對紅寺堡區枸杞進行科技服務指導,建成枸杞產、學、研開發基地。同時,著力打造有機產區,促進產業提質增效。組織產區枸杞企業積極參加*屆中國(寧夏)枸杞產業博覽會,提升產區知名度。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紅寺堡區堅持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枸杞產業發展路線。經過十多年的培育種植,如今枸杞產業已成為發展縣域經濟、脫貧富民收入的助推器,截至2017年,共計種植5.6萬畝,年產值逾3.2億元。

  草畜產業托起移民新生活

  多年來,紅寺堡區不斷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建設了一批專業村、專業戶和專業基地,并且趟出了“壹加壹”扶貧模式的新路子,推進扶貧從“輸血”式向“造血”式、從救濟式向產業開發式、從物質資助向智力開發的三個轉變。

  柳泉村村民楊清富*近*關心的是自家牛棚里幾頭牛犢的長勢。幾個月前,楊清富通過政府貼息貸款3萬元,從寧夏壹加壹農牧股份公司以每頭7000元購買了幾頭80公斤重的牛犢,喂了4個月長到210公斤以上,壹加壹公司以高于市場價的9600元回購,除去飼料等成本,楊清富每頭牛保底可凈賺1148元。“我們這是‘借雞下蛋’靠養牛致富,一年喂三茬,年收入1.5萬元,這比種30畝地的玉米還劃算。”楊清富邊算賬邊說。

  今年,紅寺堡區將堅持市場導向,以“一特三高”為引領,圍繞“穩羊、增牛、擴草、適度特養”的發展思路,緊盯現代畜牧業標準化生產、畜禽良種繁育推廣、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質量安全、飼草料生產五大體系建設,重點發展肉牛、肉羊、家禽養殖、特色養殖和飼草料種植基地,大力推動生態畜牧產業集群發展,創建生態健康養殖基地,加強基礎母畜群建設,推行綠色有機認證,著力發展高端畜群畜產品,提升支撐服務和市場拓展能力,打造紅寺堡草畜產業新形象。到2018年底,力爭肉牛飼養量達到10萬頭、存欄5.1萬頭,肉羊飼養量穩定在80萬只、存欄60萬只,生豬飼養量達到4萬頭;優質牧草種植面積累計達到6萬畝,一年生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培育千畝優質牧草種植基地1個;建設化標化規模準養殖場3家;草畜業產值達到4.6億元。

  株株草藥種出多彩大產業

  “今年,我們這一帶種的全是甘草,種甘草比種玉米節水,收入也高。”紅寺堡鎮團結村村民馬建義一邊說,一邊看著技術員進行現場指導。被譽為“黃寶”的甘草已成為紅寺堡鎮的特色產業,成為移民群眾增收的重要來源之一。

  今年,紅寺堡鎮在產業調整過程中,結合實際,在團結村、紅海村、紅關村等全力打造甘草產業帶,現紅寺堡鎮甘草種植面積約為1500畝,畝產能達1噸左右,預計一畝地年純收入約2500元,是傳統種植玉米收入的2倍多。

  近年來,紅寺堡區高度重視中藥材生產,將中藥材產業作為全區農業重要產業來抓,中藥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2018年,該區中藥材生產面積達到了2.3萬畝,總產值達5800萬元,初步形成了一批區域化、規?;a的藥材基地,涌現出了一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藥材生產大戶和銷售大戶,中藥材產業已經成為紅寺堡區農民增收致富又一特色產業。

  該區依托種植基地,先后建成寧夏羅山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寧夏賀蘭山地源中藥材有限公司、紅寺堡區壹加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紅寺堡區益民中藥材有限公司等中藥材加工企業。目前益民中藥材有限公司甘草加工生產線已建成投產,寧夏羅山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中藥材加工項目建設順利完工。扶持成立中藥材生產、加工、銷售等各類合作經濟組織4個,大力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吸納會員1200多人,初步形成了種子種苗供應、市場營銷為一體的產業化生產格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wtz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