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鮮食品正成為購買頻率*的商品之一。有數據顯示,在我國超市產品銷售中,生鮮品類占比30%以上,有的超市甚至超過60%。消費者生鮮食品需求提升,對生鮮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生鮮食品安全管理面臨哪些短板?又應該朝著怎樣的方向努力?近日,在“沃爾瑪食品安全創新平臺”第二期啟動儀式上,相關人士就此展開了探討。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楚東表示,當前我國生鮮產品經營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對供應鏈上游源頭的把控能力不足,散戶、小農產品生產還不夠集中,導致產品標準化程度不足。
此外,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足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副執行秘書長李勝說:“據統計,中國的流通性冷庫容量大概為4770萬噸,這其中凍庫多,冷藏庫少。截至去年底,我國共有冷藏車約14萬臺,相比我國的市場容量,這一數據是很小的。這使得非冷藏車被迫從事冷藏車的業務,肯定會對食品安全造成影響。”
李勝還表示,我國在監管、標準、人才培養等方面也有很多可優化的地方。“與冷鏈物流有關的監管部門很多,到底誰來牽頭?與冷鏈物流、農產品有關的標準多達202項,但是絕大部分都是推薦型標準,企業應該執行哪類標準?這些問題都應當進一步明確。此外,中國所有的院校中,開設冷鏈管理專業的只有7個院校。冷鏈技術人員除了要懂物流、供應鏈、金融之外,還要懂一些制冷、保溫、食品、機電等方面的知識,這樣的人才和培養機制在中國很少。”
近年來,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也給中國生鮮食品安全管理帶來了很大沖擊。沃爾瑪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陳文淵表示,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重塑了食品供應鏈體系,帶來了很多機遇,比如可以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挑戰,比如提升了“*后一公里”的冷鏈配送需求以及環保、安全配送包裝需求等。
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企業應該如何找準發力方向?李勝認為,冷鏈物流企業需要在3個方面加大投入,“*是技術創新。比如說,冷庫、冷藏車的制冷技術已經很多年沒有變化了,這種狀況真的要改變了。第二是模式創新。餐飲端的流通渠道也在變革,餐廳都開始沒有廚房了,冷鏈物流企業在服務模式方面要不斷創新,跟上變化,不然就沒有辦法滿足用戶需求。第三是人才培養創新,這個行業現階段發展得太快了,人才供應嚴重不足,院校、企業、協會應該攜手共進,在人才培養方面做更多工作”。
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探索。京東大快消事業群質量管理部品控經理梁龍介紹說,為了解決普遍存在的冷鏈物流標準化不足問題,京東一直在加碼自建物流體系。此外,京東整個食品安全的管理鏈條很長,從供應商側到入庫,再到消費端,都有很多管理環節。
“京東一直在思考怎樣把創新的管理和技術應用到食品安全管理鏈條中去。例如,京東正探索運用無人機等技術縮短整個食品流通鏈條,不僅可以解決新鮮度的問題,還可以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也減少了摻假、造假的現象。”梁龍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