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財鄉管”下延到“組財鄉管”,引導土地流轉激活農村“沉睡的資本”,整合政策資源壯大集體經濟……龍陵縣采取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集體資產內部管理,以“增收”為指引、*限度促進農村土地資產價值外溢,不斷激活集體資產,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基鋪路。
村組財產鄉(鎮)代管 群眾明白干部清白
因組級資金存在以自己名義開設的賬戶里,當過村民小組長的張德奎曾一度面臨著村民們的閑言碎語。“自家買輛三輪車,都可能有村民議論是不是挪用了村小組集體財產。”現在已是龍陵縣勐糯鎮大寨社區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的張德奎告訴記者,為了避免因為管理村組集體財產而可能遭受的非議,當時他名下保管村小組集體財產的賬戶每進出一筆錢,他都要和村里5戶以上的戶主進行集體商議。“一些群眾不信任小組長,集體一有收入就急著把錢分掉,導致村里無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張德奎說,當村組有爭取資金開展公共設施建設的機會時,由于村組干部擔心引來群眾非議,不愿主動爭取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導致村集體資產效益發揮不出來。
“村財鄉管”制度的實施以及向下一直延伸到村民小組集體財產鄉(鎮)代管,不僅解決了張德奎這樣大多村組干部面臨的集體財產管理煩惱,更為重要的是,進一步深化了村務監督和管理,群眾對集體資金收支明明白白,干部清清白白,干部群眾干事的激情得到激發。
據悉,龍陵縣“組級資金鄉村代管”制度的推行,完善了“小組報賬、村級審核、鄉級管理”的農村財務管理制度,*限度地堵住了農村村務管理中的漏洞。勐糯鎮群眾周雙美介紹,她所在的包包寨村民小組實現集體資金代管以來,村民與村組干部的關系拉近了不少,村里要修補道路、接水管等事情也能很快做起來,“村里的錢都在鎮上管著,村里定期不定期公布集體資金的使用情況,每一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周雙美說。
龍陵縣推行的“組級資金鄉村代管”制度,是在保證村組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和受益權不變的基礎上,將原來由村民小組長管理的集體資金統一存入鄉鎮代管賬戶,小組設立流水賬、村委會設立資金管理出納賬、鄉鎮設立各村民小組的會計賬,實行“小組報賬、村級審核、鄉級管理”的農村財務管理使用制度。通過清查、審計、登記、整改、公示,龍陵縣10個鄉鎮1605個村民小組完成代管工作,代管資金7748.18 萬元,做到了賬戶管理、會計核算、報銷程序、檔案管理、財務公開“五個統一”。
在實施“組級資金鄉村代管”制度以前,龍陵縣部分村民小組集體資產由小組長個人保管,沒有任何財務管理措施,直接導致了村組集體財產監督不到位、財務不公開、資金效益發揮不明顯、引發各種矛盾等諸多問題“部分村組的小組長及會計責任不明,很多村組包包賬、斷頭賬、糊涂賬的現象一度比較嚴重。”龍陵縣紀委副書記黃永炳說,推行“組級資金鄉(鎮)代管”制度的一個目的就是要理清集體資產賬務規范管理,“*終實現杜絕蠅貪現象,*限度密切干群關系之目的。”
加速土地流轉 激活“沉睡的資本”
在勐糯鎮田坡社區,幾個山頭連片的一萬多畝山地里種植著“褚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在夏季怒江河谷的濕熱空氣中,3000多畝樹木枝頭掛滿了青綠色橙果,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豐收,“我們以土地確權為契機,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引入了省內知名農業企業恒冠泰達投入1億多資金建成了這個種植基地。”勐糯鎮黨委副書記楊姚春表示,引入的企業還將繼續增加投資,未來將達到3萬畝種植規模,成為一個集以褚橙種植為核心,上游接有機肥生產并輻射牛、羊養殖,下達選果、果品深加工及相關科研配套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形成一二三產業聯通、直接帶動數千就業崗位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龍陵縣搶抓土地確權機遇,因勢利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有效地提升農村集體資產價值,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已經63歲的畢應然將自家的80畝土地流轉給了恒冠泰達種植褚橙,僅土地租金*(5年期)就收入12萬元,現在他又承包管理了1510株褚橙,管理費每年收入近2.3萬元,畢應然表示,在土地確權之前,他家的土地只能以180元/畝租給別人種植甘蔗,土地產值低,自己收入也不高。
田坡社區萬畝褚橙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進入豐產期后,每畝褚橙的產量可達2.5噸,“按去年市場平均價,每畝褚橙產值不會低于5萬元。”而這些土地如果用于種植傳統作物,每畝產值僅幾千元。
“農村土地流轉到高附加值的產業,土地資產的價值就會得到不斷提升。”龍陵縣農業局副局長李加貴深有感觸地說,土地是農村*核心的集體資產,激活農村土地這塊“沉睡的資本”,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
據介紹,龍陵縣30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土地流轉27000畝,44 戶家庭農場帶動土地流轉2000畝,590戶專業大戶帶動土地流轉1500畝。目前,全縣農村耕地規模流轉面積達6.26萬畝,流轉金額3130萬元;林地規模流轉面積達3.46萬畝,流轉金額3575萬元;草地規模流轉面積達4.63萬畝,流轉金額92.6萬元。李加貴介紹說,2014年龍陵縣啟動“三權三證”抵押貸款改革創新試點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三權三證”抵押物確權、登記、評估、處置制度和融資工作,全縣累計發放農村經營權證抵押貸款13筆219萬元,林權抵押貸款115筆6525.1萬元,辦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43件6517萬元。
壯大集體經濟 推動產業發展
龍陵縣結合自身實際,整合農村改革政策、脫貧攻堅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等資源,不斷豐富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形式,有效推動全縣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短短幾年的發展表明,龍陵縣農村集體經濟逐步向產業化、規?;图s化方向發展,推動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產業化水平提升。
該縣在特色種、養殖方面已形成一批農村集體經濟產業實體,所采取的“村黨總支+公司”、“村黨總支+合作社”等經營模式,既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帶動了全縣農業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為全縣脫貧攻堅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龍陵縣委研究制定了《龍陵縣開展村級組織“股份合作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實施細則以及涉及試點工作的相關規定,明確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黨員干部致富帶富能力、提高村級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的工作目標,對村(社區)開展“股份合作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規范了運作模式。資源開發型模式上,龍陵縣碧寨鄉楊梅田村通過向群眾尤其是貧困戶流轉土地、林地150畝,種植重樓、白薇、草烏、黃精等中草藥,以10000元為1股,村級集體控股52%,按產生收益年結算,除去各項投入管理成本后按股份比例分紅,2017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在服務創收型發展模式上,勐糯鎮田坡社區依托云南恒冠泰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動服務萬畝褚橙基地建設項目,設立了康成服務黨支部,在公司與群眾之間架起橋梁,2017年村集體收入達17.87萬元;入股合作型發展模式上,龍新鄉黑山村借助轄區內黃龍玉資源優勢,以黃龍玉礦產資源入股保山市黃龍玉有限責任公司,村“兩委”選派村民駐山代表配合公司監督管理,入股分紅按村級9%、村民小組2.6%、農戶44.8%進行提取,2009年以來,村集體共獲得黃龍玉產業收益資金分配450萬元。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龍陵縣的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黨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目前,全縣所有村(社區)集體經濟均達到了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上的村共有89個,占總數的73.55%,實現集體經濟收入800多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