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休閑農業 > 廣東清遠農旅結合成趨勢(圖)
廣東清遠農旅結合成趨勢(圖)
農業網   時間:2018/7/16 17:24:00  來源:清遠新聞網  閱讀數:455

農旅結合

  *近,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浛洸鎮安美生態園營銷總監葉發南比往日更為忙碌了,園區中的卡丁車、民宿、燈光節等旅游項目正加快建設。葉發南計劃在七月中旬讓新的游玩項目上線,積極迎接暑假這一“黃金期”。

  生態園是浛洸鎮黨委、政府與廣州白云區同和街道辦共同引進的項目,集種植、休閑、旅游于一身,既是旅游景點,又是扶貧項目。自生態園今年初開園以來,已吸引上萬名游客前來游玩,15名貧困戶長期入園務工。

  安美生態園只是英德市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英德已有不少農業龍頭企業試圖發展休閑旅游,以滿足城市人對田園體驗的追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顯然是現代農業升級的必然之舉。

  近年來,英德市委、市政府以農村綜合改革為契機,以農業產業化為抓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全面拓展農業的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探索農旅結合、以農興旅、以旅富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1 從荒地到“寶地”的轉變

  英西片區是英德市農業的主產區,沿著省道S347一路往西,可見到不少果蔬采摘基地的廣告牌,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外地的車輛絡繹不絕地涌進來。

  日前,記者來到浛洸鎮三村的安美生態園,目之所及皆是青山綠水、果樹雞舍、小徑農莊,一派田園美景。“這里是葡萄采摘區,這里是越野車體驗區……”沿著生態園的小路走過去,該園區營銷總監葉發南告訴記者,由于生態園才開業不到半年,不少旅游項目還在建設,未來將陸續開放青少年科普實踐基地、CS拓展基地、立體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野外露營生存體驗基地、親子勞作體驗基地、越野車體驗基地以及特色民宿等。

  浛洸鎮三村村委黨支部書記朱容堅以前從沒想過,村里大片荒廢多年的土地如今會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旅游景區。

  三村的土地以丘陵和低洼地為主,村民以往承包土地面積少且零散,生產效益低,不少人干脆放棄務農外出打工,土地日漸荒廢。2015年,該村整合了1800畝的土地,以500元/畝每年的價格流轉給英德市安美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打造安美生態農業產業觀光園。“現在土地不丟荒了,農產品也賣得出去,村民可高興啦。”朱容堅說。

  據了解,為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更好地結合發展,2016年,英德組織農業、旅游、國土、規劃等部門調研,并制定了《英德市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明確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一項戰略性新興產業來打造,為農旅結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與此同時,成立由市政府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分片服務和指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開發建設。結合農綜改,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鼓勵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參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在政府的主導和企業的積極探索下,英德鄉村游呈現出的旺盛生命力,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1190.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8.9億元。

  記者走訪發現,隨著休閑旅游消費的持續升級,英德一些農業龍頭企業早已訂下“農+旅”的發展目標,探索創新休閑農業的新業態。

  英德市農業局副局長藍志堅認為,這些農業企業,除了傳統種養殖之外,也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并融入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環節,形成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業態。

  “過去專注于傳統種養殖,拓展到深加工再到旅游、服務等不同領域,大大延長了產業鏈,豐富了現代農業的內涵,顯著提升農業本身的價值和效益。”他說。

  2 旅游企業與村民實現共贏

  時下正是荷花開花的季節。

  近日,英德九龍小鎮300畝蓮湖的荷花相繼開放,一片片荷葉如碧玉般鋪滿了荷塘,周邊是千奇百怪、形態各異的峰林。荷花的嬌美和峰林的陽剛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韻味,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拍照。

  九龍小鎮是英德早期吃到“農旅結合”這只“螃蟹”的企業之一,由國業旅游公司于2016年投資建設,規劃占地面積約7000畝,涉及6個行政村,發展農業公園、鄉村酒店、特色民宿等“八大產業”。自九龍小鎮建設以來,因其與村民良好的合作模式,給當地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激發當地農村資源、資金、農民“新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農民變旅游從業者)發展。2017年,九龍小鎮共接待游客約79萬人次,帶動當地300多名農戶就業。

  3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沼澤、石頭山,已經十多年沒有村民愿意去種植,更談不上開發。“跟村民共贏是我們企業取得如今成績的關鍵。”英德市國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勇說,公司采取“企業+村經濟社+農戶”的經營理念,村民通過實施土地整合,以土地入股村集體,村集體(村經濟社)再與國業公司合作共贏,以土地入股“九龍小鎮”旅游項目,村民除分享土地固定分紅外,還通過企業用工、停車場收費、土特產銷售等實現增收,“例如與我們合作的河頭村,以前的村集體收入僅1萬元,如今近30萬元”。

  九龍小鎮與村民的合作模式,通過勞務勞工、農副產品銷售和荒山、土地、舊房屋等資源利用,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八大收益”。如村民多余農副產品在當地就可向游客銷售,土特產不僅提升了附加值,而且還成為游客眼中的“香餑餑”。

  3 開創“農+旅+扶貧”模式

  紅茶作為英德*響亮的農產品,英德紅茶茶廠、茶企超過161家,茶園面積突破10萬畝。

  目前英德紅茶發展如日中天,不少紅茶龍頭企業已開始了新一輪探索,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茶葉銷售,正試圖以“茶園+旅游”的模式轉型發展休閑農業。在這條轉型的道路上,積慶里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積慶里”)可謂是先行一步。

  “公司在打造茶園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茶園+旅游’的發展模式。”積慶里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國明表示,積慶里開始有意識的將茶葉種植和周邊景點結合,將種植區打造成一個田園風景式的景區。在利用資源優勢的同時,積慶里也不忘發揮自身優勢,在茶園內設有600多平方米的茶文化展廳,并建成集生產、加工、科普示范于一體的制茶廠,游客不僅可以在這里欣賞茶園風光,還可以學茶、辨茶、品茶、購茶,甚至親手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

  積慶里探索出的“茶園+旅游”道路,不僅讓企業逐漸擺脫“依靠茶葉銷售生存”的發展模式,更為企業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客流,讓其品牌更為響亮。2014年,積慶里茶園獲選國家農業部2014年“中國十大美麗田園”。2017年,入園參觀的游客達30萬人次。

  “自從公司開始走‘農+旅’的道路后,茶葉的銷售提升了至少10%,但這種直觀的數據并不能完全說明‘農+旅’所帶來的效益,它不僅僅是提高茶葉銷量,還有知名度、廣告成本、茶文化推廣等一系列隱藏的效果。”陸國明說。

  在積慶里做出了“農旅結合”的典范后,英德不少大型的茶企業也走上了這條道路,如英德市英州紅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州紅”)。據該公司副總經理江化韶介紹,企業現將所有資源整合成茶趣園旅游景區,在讓游客觀賞茶園風光同時,還在茶廠生產區與參觀區設置透明玻璃,開放紅茶制作過程,并配備專業講解員講解。該公司還推出了免費體驗摘茶、手工制茶等項目。

  作為一個新興的紅茶企業,英州紅也懂得借力國家政策,通過結合*扶貧工作,壯大企業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

  “根據英德*扶貧的政策,每戶統籌2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到我們旗下的萬聯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作為茶葉種植資金,資金統一管理運用,由合作社公司茶葉基地為每戶貧困戶幫扶種植2畝茶園。”江化韶說,經過兩至三年左右的幫扶種植,茶園畝產茶可達到150斤,按現市場價產值約1.5萬元,貧困戶種植的兩畝每年產值可達3萬元。

  紅茶作為英德市的特色產業,英德市委、市政府也計劃將其打造成特色的扶貧產業,通過推進茶產業*扶貧,實施產業興村強市行動,從而帶動農戶增收。英德在開展“百企扶百村”活動中,也涌現出英德積慶里茶業有限公司、廣東德高信種植有限公司、英德創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投身于茶產業扶貧工作中。

  4 找準主產業豐富類型內涵

  把農活變成城市居民的休閑體驗,將農家飯做成城里人尋找野趣的佳肴,讓農作物生長的過程成為孩子們科普的課堂……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農業新業態,強化了農業的觀光、休閑、教育和自然等多種功能,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現代農業升級的必然之舉,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下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方向。

  英德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加快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英德制定并出臺《英德市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英德市農家樂旅游星級評定管理辦法》等系列措施,形成支持和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體系。

  一方面,本級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鄉村旅游景區(點)3A以上和農家樂三星以上的創建、評定和獎勵;另一方面強化政銀企合作,充分發揮市財政設立的“政銀保基金”作用,為多家涉農旅游(項目)提供融資擔保,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德的農業休閑景點也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目前,英德登記注冊的農業休閑景點、古跡達282個,農家樂561家,民宿23家。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人發現了不少背后隱藏的問題。“現在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老板在推動休閑農業旅游或者鄉村游,打造百畝花海、百果園等等,這種模式或許在前期會吸引人,但后續難以發力。”藍志堅認為,休閑觀光農業的火熱容易讓人盲目跟風,不少企業看到短期的利益卻忽略了主打產業和特色內容這塊關鍵因素。

  事實上,確實也有英德企業吃了“跟風”的虧。

  安美生態園在今年春節曾投入近百萬元打造百畝花花海,然而市場給予的反饋卻并不理想。“剛開始還是比較火熱的,但花期過后,換品種的速度沒有及時跟上,導致花海很快‘沒落’。”葉發南說,如今公司開始沉下心來,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也在尋找一個能夠長期吸引人、有特色的主打旅游項目。“花海、采摘這些只能作為配套項目,因為這種模式其他企業也容易復制。”

  “要想發展‘農旅結合’,除非有自然資源優勢,不然沒有主打產業是很難生存的。”英德市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炳球如此認為。錦源農牧公司在2007年成立,利用錦潭水庫的優質資源,打造出“錦潭河鮮”的品牌,產品暢銷珠三角。

  “為什么要利用錦潭水庫來發展旅游產業,一來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二來是通過旅游來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形成立體循環的‘農+旅’產業。”李炳球表示,公司有主導產業,能夠降低投資的風險,而“錦源農牧”這一品牌也為旅游項目打響了廣告。

  “農旅結合并不只是花海、百果園等單一模式,它的重點是如何從游客量中實現效益增加,英德那么多花海、百果園,游客憑什么選擇你這里?”藍志堅建議,農業或旅游企業想要發展“農旅結合”模式,首先要考慮的是自身的區位、景觀、品牌和產業等優勢,做好消費人群的定位,找準主產業或主推的特色旅游項目,不斷豐富類型和內涵,將“農旅結合”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目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wtz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