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牙簽在一株南瓜苗頂端刺開小孔后,將一株青瓜苗的根部輕輕植入其中。這是7月12日,五指山市番陽鎮脫貧村民徐翠景在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科研基地學習嫁接技術的場景。番陽鎮共有8名像她一樣脫貧并進入鞏固提升階段的該鎮村民前往三亞學習青瓜嫁接技術。這是南繁開辦“民生*課堂”、積極推進扶貧工作的舉措之一。
作為2016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五指山市番陽鎮加艾三村村民徐翠景一家,在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技術指導和當地黨政干部幫扶下,通過種植和出售豆角、青瓜等冬季瓜菜,于2017年底摘掉了“窮帽子”。“今天在這里學的青瓜嫁接技術,讓我家以后種的青瓜長得更快,產量也會更高。”她興奮地說,為了讓大家都富起來,回去后要向其他貧困村民傳授技術。
“番陽鎮將組織60名貧困、脫貧村民分期分批來到三亞,掌握青瓜嫁接及豆角、黃秋葵種植技術后,再回到各村當‘老師’,給村民們傳授學習體會和技術,推動全鎮年內發展冬季瓜菜突破3000畝。”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員、五指山市番陽鎮科技副鎮長黃慶文告訴記者,引導這批已脫貧的村民學習種植、養殖技術,并發動他們在各村起到“傳、幫、帶”作用,不但可以鞏固提升他們的致富技能,而且能提升他們的思想認識,讓他們發揮先富幫后富的互助精神,從而實現共同富裕。
事實上,在扶貧工作中構建長效機制,成為三亞南繁推進“產學研”結合的新探索。“既要為貧困和脫貧村民辦班培訓技術,又要提升他們的精神風貌。”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孔祥義介紹,此次開辦的“民生*課堂”,注重扶志、扶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