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米信息聯合黑龍江龍江銀行、一米糧貿*嘗試“保險+信貸+糧貿(期貨)”創新模式成功落地,為黑龍江嫩江縣8個合作社的5萬畝玉米提供了3731萬元的收入保險,提供基于收入保險保單增信的300萬元專項貸款,簽署了基于300萬元貸款的保價賣糧合同。
在國家取消玉米托底收購和規模化種植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經營風險由原來單一的天氣自然風險轉變為資金短缺、價格波動、天氣和賣糧等多重風險。一米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米信息”)一直致力于為國內規模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保險+信貸+糧貿(期貨)”的綜合金融服務,截止目前已經為270萬畝土地提供了15億元的風險保障服務。
“這兩年種苞米不怕價格跌,也不怕減產量,有了收入保險和價格保險,這兩個風險都有了保障,但今年地租和農資成本漲的太快,想多包一些地,手上錢不夠”。劉東升跟一米信息說。劉東升是黑龍江省嫩江縣東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當地的種植能手和致富引領人,今年除了自己家種的600畝地,還承包了1.3萬畝地。
在該創新模式中,玉米種植大戶及種植合作社只需在保險公司購買一份收入保險并將保險的理賠收益權轉讓給龍江銀行,龍江銀行就可以按保額的比例給種植大戶及種植合作社授信。未來如果保險發生理賠,理賠款將優先償還龍江銀行的貸款資金。
與此同時,種植大戶及種植合作社基于放貸的額度與一米糧貿簽訂糧食保價賣糧合同,合同約定賣糧信息的同時,還可以自主選擇合適的價格交糧。農戶交糧后,一米糧貿不直接給農戶結糧款,而是把糧款支付給農戶在龍江銀行開立的還款賬戶,直接還款。從而解決農戶還款意愿的問題,形成了以收入保險為增信手段的“保險+信貸+糧貿(期貨)”的風險閉環。
一米信息聯合創始人鄒媚麗說:“中國地理、氣候、土壤、作物等復雜豐富,不同區域農業發展階段差異較大,不管是學習美國農場模式還是以色列*農業,都要考慮地域特點,適度規模化、不同地區用不同的模式才符合中國農情需求。這也決定了,不同經營模式要配套不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中國農業特別是種植業金融服務一直比較落后,未來農業保險發展方向一定是收入保險取代目前低保障的產量保險;在缺口很大的農業貸款方面,通過保險保單、銷售合同及發票、資金流監管等方面逐步形成新的信貸評估和風控手段,取代目前幾戶聯保、各類固定資產抵押等模式;而在賣糧環節,引入期貨期權工具,幫助管理虛擬或實際庫存、管理價格風險、鎖定利潤更是規模化種植發展的必然趨勢。
盡管“保險+信貸+糧貿(期貨)”這種模式在農業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成熟,但把這些理念、模式和產品引入到中國正處洗牌深水區的玉米產業鏈,還需要得到規模化農戶、各金融機構、產業鏈上下游及當地政府的普遍認同和接受,當然,我們作為這個領域的先行者和標準制定者,為此一直在努力,幫助農戶投入更少,收獲更多是我們的目標和理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