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全省人口2600多萬,目前有189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發生率為9.6%。近期,中央統戰部組織全國無黨派人士考察團,深入甘肅臨夏、定西、天水、隴南等地,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扶貧”開展考察調研。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開展考察調研,是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考察團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戴均良帶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郭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擔任團長。考察團成員涵蓋農業、經濟、科技、文化、旅游、法律、規劃等多個領域,其中院士6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0人。
調研期間,考察團與甘肅省黨政負責人、企業家代表、脫貧帶頭人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實地考察了部分企業、貧困村和貧困戶。針對產業扶貧中存在的深層次困難和共性問題,出主意想辦法。調研的同時,無黨派人士還發揮專業優勢,開展經濟形勢輔導報告、農民電商和鄉村青年教師培訓等社會服務活動。
用大產業眼光規劃產業扶貧
走近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布楞溝村,考察團成員站在山梁上遠眺,坐落在腳下山坳里的布楞溝村,一棟棟嶄新的住宅整齊排列,一條水泥路綿延婉轉,穿村而過……
誰能想到,5年前,因為海拔高、居住分散、條件惡劣,世代居住在這里的東鄉族群眾吃水、行路、住房、上學、就醫、增收都還很困難。自我發展脫貧能力低,使這里成為當地扶貧難度*的地區之一。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一行翻山越嶺,來到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總書記的關懷給貧困地區的群眾帶來了希望和動力。
如今,經過5年的奮斗,布楞溝村戶戶通了自來水,社社通了水泥路,全村群眾搬進了整潔舒適的新房舍,水引來了,路修通了。“要苦干,不要苦熬”,大山深處的群眾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
“把畜牧養殖作為助農增收的主渠道,通過政府扶持圈舍修建、發放養殖貸款等措施,著力在促農增收上下功夫。布楞溝村發生的變化,是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在與州黨委政府負責人的座談交流會上,當地負責人對此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臨夏州把種植、養殖作為助農增收的主渠道,結合本地的種植、養殖傳統,通過調整籽實玉米和飼草玉米的種植比例,推廣糧改飼技術。既提高了玉米種植效益,又解決了畜牧養殖飼草不足的問題。去年,全州新建規模養殖場88個,發展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158個,帶動貧困戶1.7萬戶。
布楞溝村及臨夏州在產業扶貧上的積極探索讓大家深受鼓舞。座談會上,考察團成員認為,擺脫貧困,是產業扶貧的目的。產業扶貧是貧困群眾脫貧的關鍵,也是支撐群眾脫貧致富的長遠之策。考察團成員建議可考慮用大產業的眼光來規劃產業扶貧,在聚焦自身特色優勢產業的同時,積極培育高效益的非農產業,使農業功能多樣化,延伸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就地融合,增強產業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的帶動作用。
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從破敗不堪的低矮“土坯房”,變成整齊劃一的“紅磚瓦房”,從靠天吃飯的自給自足,變成了入股分紅的合作社……元古堆村的滄桑巨變,讓考察團成員內心為之震撼,深切感受到元古堆人正在把幸福美好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元古堆村村委會主任郭連兵,是村子里的致富帶頭人。多年來,他帶領村民們建立起農村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做起了苗木繁殖。“農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免費提供給農戶樹苗,僅這一項,帶動貧困農戶年增收3500元。”“拓寬發展思路,把產業做大做強,從而帶動更多的貧困農戶,讓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郭連兵的想法,已經成為定西群眾脫貧致富的共識。
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嶺交匯地帶的定西,號稱“隴中苦瘠甲天下”。盡管如此,以中醫藥、馬鈴薯等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已經成為這一地區的戰略性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優勢明顯。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150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00萬畝以上,是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
定西各級政府積極扶持和引導貧困戶參與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去年,參與發展中藥材的貧困戶達到8萬戶,種植面積32萬畝;參與發展馬鈴薯的貧困戶達到11萬戶,種植面積達到54萬畝。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60%來自產業收入。到去年底,通過發展產業已帶動脫貧6.6萬戶,33.68萬人。
“產業興旺,是擺脫貧困的基礎。”通過走訪農戶、深入企業調研座談,考察團成員進一步提出建議,可以考慮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
土生土長的女企業家李曉梅,多年來立足定西資源優勢,用淳樸感情和辛勤耕耘回報這片滄桑土地。“不為困難找理由,只為脫貧想辦法”,她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金融+*扶貧戶”等產業扶貧新路徑、新模式,帶動386人就業,吸納臨時務工人員1.2萬人次,種植戶收益6750元左右,就業人員收益在3萬元以上,臨時務工人員年收益1萬元以上。
在座談交流會上,考察團成員問:“依靠產業帶動周邊農戶走上致富路,如何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李曉梅談起了自己在創新投融資機制方面的體會。“把企業和農戶進行利益聯結,引導實體經濟牽頭合作帶動。”她解釋道,“融資通暢,是產業興旺的保障。讓分散到一家一戶的扶持資金聚集起來,使資金變成股金、資產變資本,既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又實現了貧困戶與企業發展雙收益的長效帶動機制。”對此,考察團成員積極出謀劃策,“充分用足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扶持政策,在產業扶貧政策范圍內,用好國家對貧困地區的金融財稅等政策的傾斜。”
考察團成員不辭辛勞,夜以繼日地深入研究問題,每天晚上都召開碰頭會,溝通交流情況。“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推進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把制度建設貫穿實施產業扶貧中,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一條條建議,*次發言,無不飽含著考察團成員的熱情與期待。
考察調研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考察團成員對貧困地區的關注卻將一直延續下去。初心不改,眾志成城。甘肅省扶貧辦的負責人說:“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界人士的關心幫助下,我們發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一定能決戰決勝,創造反貧困斗爭的人間奇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