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湖北:千湖之省譜寫現代漁業新篇章
湖北:千湖之省譜寫現代漁業新篇章
農業網   時間:2018/7/19 8:49:00  來源:湖北農業信息網  閱讀數:406

  湖北,千湖之省、魚米之鄉。萬里長江,橫貫東西,悠悠漢水,縱穿南北;2500多萬畝水域面積、176種魚類、164種水生植物,20多所*省級漁業科研機構、10萬專業人才遍布全省,連續22年淡水產品總產量居全國*。

  今年上半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如今,傳統水產業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深挖“水面之下”的潛能,堅持生態優先,堅持綠色興漁,科技興漁,走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湖北水產人踏上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魅力湖北,正在向現代化漁業強省大步邁進。

  狠抓轉型升級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上世紀80年代,圍網養殖被視為水產增產、漁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然而,部分地區過量投肥投餌或高密度養殖導致水生態失衡。省委、省政府痛下決心,實施以拆除圍網為核心的“退漁還湖”工程,全省共拆除江河湖庫圍欄圍網網箱養殖面積120多萬畝,還千湖碧波蕩漾。

  通過內部挖潛,創新發展,2017年,全省漁業生產*呈現“減量增收”的態勢。今年上半年,全省水產品總量216.4萬噸,同比減少3.72%;漁業產值298億元,同比增長4.5%。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1039億元,同比增長3.59%。漁民半年人均純收入達9750元,同比增長8.3%,為湖北省同期*水平。

  減量增效,即意味著單位產出、單位效益增加,意味著要走精品之路。今年來,湖北省大力開展以設施漁業為核心的基礎設施改造,推進工廠化循環水流道養殖、溫棚控溫、微孔增氧、水質凈化等現代化設施應用,累計改造池塘超過200萬畝,建成現代漁業示范基地74個,全省現有*龍頭企業9家,省級53家,漁民合作社4445家,50畝以上養殖大戶4.1萬戶,漁業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推廣稻漁綜合種養 穩糧增效糧漁雙贏

  稻漁綜合種養,是荊楚水產人的又一智慧探索。作為傳統稻田養魚模式的綠色升級版,稻漁綜合種養正在全省適宜地區大力推廣,“蝦稻共作”“稻鰍共作”“香稻嘉魚”等生態高效種養模式遍地開花,成為湖北省農業經濟的新增長點、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畝平收入是單一種植水稻的三倍以上,呈現“一地兩用,一田多收,生態環保,穩糧增效”的多贏格局。

  2017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497萬畝,占全國近20%、居*,今年上半年又新增面積60萬畝;創建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4家,培育種養大戶1.12萬戶,種養合作社1556家,相關加工企業50多家,每年為農民創收近百億元。稻漁綜合種養成為全國生態循環農業的一面旗幟,其升級版“華山模式”,更是被中央農辦譽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的成功典范”。

  省委多次將稻漁綜合種養納入“1號文件”,省委書記蔣超良在中聯部舉辦的一場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題宣介會上,向400多位國際政要重點推薦湖北省的蝦稻產業。潛江市獲批創建首批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榮獲湖北省委省政府改革獎項目獎。

  發力供給側改革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5年前,全省漁業提出了“一魚一產業”發展戰略,引導各地走特色發展、集約發展、品牌發展、產業化發展之路。

  潛江的小龍蝦、洪湖的螃蟹、仙桃、監利的黃鱔、京山的龜鱉、嘉魚的鮰魚……全省水產業轉型步伐穩健,一大批水產品品牌脫穎而出,小龍蝦、鱔鰍、河蟹三大“百億元”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單就一個小龍蝦產業已初步形成“苗種繁殖、健康養殖、科研示范、加工出口、餐飲物流、會展節慶”產業鏈,2017年綜合產值達850億元。

  目前,全省現有潛江、洪湖兩大水產品加工園區,水產加工企業243家,規模以上水產加工企業118家,加工能力185萬噸。全國淡水水產品交易中心落戶荊州,基本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流通網絡。休閑漁業、電子商務成為新的增長點,創建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39家,全省水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5.9億元。2017年全省水產品出口1.48萬噸,創匯1.6億美元。小龍蝦出口連續11年全國*,獲得“世界小龍蝦看中國,中國小龍蝦看湖北”美譽。

  堅持科技興漁現代漁業種業快速發展

  積極搭建漁科教對接平臺,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10家,組建“淡水水產健康養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等漁業研發中心8家,組建省大宗淡水魚類、蝦蟹、稻漁綜合種養3大產業技術體系。五年來,獲得漁業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00多個,取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300多項,《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與示范》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

  漁業科技成果有效轉化。黃鱔2年段網箱養殖、河蟹“3+5”、“魚菜共生”等新技術、新模式大面積示范推廣。異育銀鯽“中科5號”、長豐鰱、黃顙魚“全雄1號”、雜交鲌“先鋒1號”、翹嘴鱖“華康一號”等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黃鱔、河蟹、泥鰍、龜鱉等一批水產特色品種人工繁育技術進一步完善、實現規模化生產,累計創建*水產原良種場12家、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14家。

  保障質量安全 合格率穩居全國前列

  堅持源頭管理,普及標準化生產,深入推進生態健康養殖。全省現有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432家、占全國的8%,成功創建了洪湖、蘄春、公安、京山4個農業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782家、認證產品1020個,面積627.5萬畝;地理標志產品33個,綠色水產品78個,有機水產品10個,認定認證總數處于全省農業和全國內陸省份前列。

  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高位,上半年,共組織部省級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產地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連續7年保持*。建成市縣級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50多個,規模型可追溯管理示范基地100多家,示范企業基本實現了對產地、投入品、收購、貯存、運輸的全程監管。

  資源養護為本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五年來,湖北省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持續開展“湖庫拆圍、江河禁捕、增殖放流、水野保護、打非治違”行動。

  全省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已有46個正式實施全面禁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措施得力,科學規范開展增殖放流,累計放流經濟魚類近60億尾,珍稀物種超150萬尾。嚴格執行禁漁期制度,推動漁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嚴厲打擊破壞漁業資源的違法行為,全省累計查處違規漁船1239艘,查處電捕魚器2847臺套,取締迷魂陣3869部,行政處罰1767人,刑事處罰536人,極大地震懾了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持續開展平安漁業示范創建活動,創建*平安漁業示范縣6個、省級23個,漁業水上作業連續9年保持零責任事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mt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